Teaching Effect after Changing Mode of Continuing Medical Education during the COVID-19 Pandemic
-
摘要:目的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教学模式由线下转为线上的教学效果。方法 依托“妇女保健技术提升工程北京行”教学项目,计划于2020年9月至2025年12月对北京市16个行政区的16家妇幼保健院妇产科临床医生同时开展线上与线下继续医学教育活动。本研究回顾性收集2021年3月至2021年12月期间(第1年教学计划)2种教学模式的实施情况及考核成绩,比较教学效果。结果 线上教学完成了3期共30次线上直播课程,参与学习25 000人次,其中包括16家妇幼保健院妇产科临床医生4757人;线下教学共举办82次现场教学活动,16家妇幼保健院参与学习的妇产科临床医生共1771人。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的考核成绩分别为(90.88±4.88)分和(88.65±4.35)分。结论 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考核成绩相当,但线上教学具有便捷、高效、经济等诸多优势,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值得推广应用。
-
关键词:
- 继续医学教育 /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 /
- 线上教学 /
- 教学模式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teaching effect of the teaching mode changed from traditional teaching to online teaching after the outbreak of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 pandemic.Methods Relying on the Beijing Women's Health Care Technology Improvement Project, the online and offline continuing medical education was carried out, to train the obstetrician and gynecologist working in 16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care hospitals in 16 administrative regions of Beijing, which was planned from September 2020 to December 2025. This study retrospectively collected the assessment results of the two teaching modes from March 2021 to December 2021 (the first year of the teaching plan), and compared the teaching effects.Results Online teaching completed three sessions of 30 live online conference courses, with about 25 000 participants, including 4757 obstetricians and gynecologists from 16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care hospitals in Beijing. A total of 82 on-site teaching courses were held for offline teaching, and 1771 gynecologists and obstetricians from 16 maternity and child care hospitals in Beijing participated in the study. The scores of online teaching and offline teaching were 90.88±4.88 and 88.65±4.35, respectively.Conclusions Online teaching maybe has similar teaching effects as offline teaching. Compared with offline teaching, online teaching has more advantages, such as convenience, efficiency and economy, which is worthy of promotion and application in the context of the COVID-19 pandemic.-
Keywords:
- continuing medical education /
- COVID-19 epidemic /
- online teaching /
- teaching mode
-
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医疗机构药学服务工作已面临新的挑战和任务。为适应改革要求,促进药学服务模式转变,国家卫生健康委先后发布《关于加强药事管理转变药学服务模式的通知》(国卫办医发〔2017〕26号)[1]《关于加强药学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国卫医发〔2018〕45号)[2] 《关于印发加强医疗机构药事管理促进合理用药的意见的通知》(国卫医发〔2020〕2号)[3]等文件,对医疗机构药学服务内容及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作为促进职业发展、提高执业水平、引导药学教育方向的重要举措,药师胜任能力标准的制定已成为一种国际趋势[4]。临床药师是医院药学的重要岗位之一,在临床药学转型的关键阶段,临床药师胜任力如何规范化、均质化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制定适合中国国情的临床药师核心胜任力框架非常重要和必要。基于国外经验和我国临床药学实践,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和中国医院协会药事专业委员会组织了跨领域的多学科专家,共同制定了《中国临床药师核心胜任力框架专家共识(2023)》,以助力我国临床药师胜任力体系建设和高层次复合型临床药师人才培养。
1. 背景与现状
目前,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英国等国家均已制定药师或临床药师的胜任力标准[5-9](表 1,2)。中国药师协会于2017年9月发布了《药师药学服务胜任力评价标准(试行)》[10],该标准对医疗机构和零售药店的药师药学服务行为与能力进行了规范,并设定了相应的量化指标,共涉及6个方面27项内容。2018年,北京协和医院牵头制定了《中国住院医师培训精英教学医院联盟住院医师核心胜任力框架共识》[11],该胜任力框架不仅为住院医师的教育和培养指明了方向,对临床药师核心胜任力标准的制定亦具有指导意义。目前国内针对临床药师的胜任力及其评价仍缺乏广泛共识,制订符合中国国情的临床药师核心胜任力框架是提高药学服务、实现药师转型亟待解决的问题。
项目 发布机构 中国药师协会 国际药学联合会 美国临床药学学会 英国皇家药学会 加拿大国家药品监管协会 澳大利亚药学会 首次发布时间(年) 2017 2012 2008 2003 1995 1994 引用版本时间(年) 2017 2012 2016 2019 2014 2016 建立方法 理论研究基础上,结合我国发展现状,组织专家制订 文献研究+全球调研 整合药学胜任力相关文件后,美国临床药学协会进行讨论审查 书面评价+焦点小组访谈+问卷调研 未说明 整合2010年和2012年两版胜任力标准 评价对象 零售药店和医疗机构的药师 药学从业人员 临床药师 接受过基础技能培训的药师 药师 药师 层级数目 两级+独立释义 三级(三级包括释义) 两级(两级包括释义) 两级(两级包括释义) 三级 三级 是否设计权重 是 否 否 否 否 否 发布机构 住院医师培训精英联盟 中国药师协会 国际药学联合会 美国临床药学学会 英国皇家药学会 加拿大国家药品监管协会 澳大利亚药学会 胜任力框架 住院医师核心胜任力框架 药师药学服务胜任力评价标准 Global Competency Framework Clinical Pharmacist Competencies Foundation Pharmacist Framework Professional Competencies for Pharmacists National Competency Standards Framework 一级指标 职业素养 个人素养 / 专业精神 专业责任 道德法律与专业责任 专业与道德 知识技能 基本知识专业知识基本技能 药学照护能力 药物治疗知识 临床知识与技能应用 药品流通 / 病人照护 专业技能 药学与公众健康 直接病人照护 以病人为中心的照护 病人照护 药物管理与病人照护 沟通合作 / / 沟通交流 合作沟通和咨询技能 专业及团队合作 沟通与合作 教学能力 / / / 教育 沟通与教育 医疗保健教育 终生学习 内驱力 / 持续发展 学习、研究与评价 / 学习与研究 / / 组织管理专业与个人 系统照护与公众健康 领导与管理以证据为主导的决策灵活性与适应性 管理原则药物实践相关信息 领导与管理 /:无此项内容 2. 共识制订方法
共识制订工作于2021年10月启动,并组建专家组和秘书组。专家组负责对胜任力框架条目进行评分、提出修改意见、对共识全文进行定稿。秘书组负责开展文献调研和检索、形成初始目录、组织两轮专家咨询及汇总分析咨询结果,并撰写共识初稿。
通过国内外文献调研,中国临床药师核心胜任力框架初稿于2022年7月完成。全国17个省、市、自治区多家医疗机构的药学、医学、教育和管理者等共30人参与两轮德尔菲法问卷咨询,并采用5分法Likert量表对胜任力框架二级指标的释义内容进行评分,其中1分为“非常不赞同”,2分为“不赞同”,3分为“不确定”,4分为“赞同”,5分为“非常赞同”。对于评分<3分的条目,专家需列出针对该条目的意见或修改建议;对于第一、二级指标,专家可在咨询表最后提出针对条目的修改意见或建议。纳入标准设定为同时满足“均值≥4.5分、认同率≥90%、变异系数≤0.25”,认同率=(评分选择4分或5分的人数/完成该条目评分的总人数),2轮咨询均未满足纳入标准的条目将会被删除。同时,通过专家权威程度、专家积极程度及专家意见协调程度对研究的可靠性进行评价。其中专家权威程度以权威系数(Cr)表示,Cr=(Cs+Ca)/2,Cs和Ca分别为专家对6项一级指标的熟悉程度和判断依据的自我评价,Cs赋值范围为0~1分,依次为0分(表示“不熟悉”)、0.2分(表示“不太熟悉”)、0.5分(表示“一般熟悉”)、0.8分(表示“熟悉”)、1.0分(表示“很熟悉”);Ca包括实践经验、理论依据、国内外同行的了解及直觉4个方面,根据对专家判断的影响程度(大、中、小、无),其赋值如下:实践经验为0.5、0.4、0.3和0分,理论依据为0.3、0.2、0.1和0分,国内外同行的了解为0.15、0.15、0.15和0分,直觉均赋予0.05分。专家积极程度采用回收率表示,回收率=回收有效咨询表的份数/发放咨询表总数。专家意见协调程度通过Kendall协调系数W检验[12]进行评价。咨询结果显示,专家对6项一级指标的权威系数Cr分别为0.96、0.95、0.93、0.95、0.93、0.95,提示专家对本研究权威程度较高;两轮咨询的专家积极程度分别为93.9%和96.8%,提示专家对本研究参与程度较高;两轮咨询的Kendall协调系数分别为0.201(χ2=505.2,P<0.001)和0.162(χ2=370.2,P<0.001),提示专家意见的协调性较好。汇总专家意见后形成了由6项一级指标、22项二级指标(表 3)及其对应释义组成的中国临床药师核心胜任力框架,并形成共识终稿。
表 3 中国临床药师核心胜任力框架构建指标一级指标 职业素养 知识技能 病人照护 沟通合作 教学能力 终生学习 二级指标 职业道德 临床药学基本理论和知识 评估药物治疗需求 沟通能力 药学带教 自我提高 敬业精神 与临床药学相关的学科知识 病人药学监护 团队合作 药学科普 循证药学 人文素养 临床药学实践基本技能 病人用药教育 影响力 跨专业教学 审辨性思维 持续改进能力 管理能力 学术研究 风险识别与防范意识 3. 共识主要内容
中国临床药师核心胜任力框架包括职业素养、知识技能、病人照护、沟通合作、教学能力和终生学习6项一级指标,22项二级指标及其对应释义。
3.1 职业素养
3.1.1 职业道德
释义:临床药师应遵守并执行法律法规和相关行业规范,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处方管理办法》《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以及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印发的医疗机构药学门诊服务规范等5项规范,以病人为中心,尊重并保护病人隐私,诚实守信,廉洁公正[13-17]。
临床药师应遵守法律法规、政策及行业规范,以病人为中心,尊重病人、家属及其隐私,不私自传播、分享病人的医疗记录;应理解病人的感受,考虑其需求,必要时作出合理的治疗方案调整;在实践过程中坚守诚实和正直的品质,公平对待他人,处理好实际或潜在的不公平、不专业和违背伦理的行为[5-11, 18]。
3.1.2 敬业精神
释义:临床药师应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和职业精神,坚持以“三基三严”的原则对待工作,热爱并全身心投入临床药学事业;应具有职业荣誉感,彰显药师专业水平,维护药师职业的专业性。
北京协和医院在百年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三基三严”的住院医师培训经验[19]。三基是指“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三严是指“严格的要求、严密的方法、严肃的态度”。临床药师应热爱并全身心投入医疗事业,全力服务病人、回报社会,保持实践的专业性和自主权,在实践中做到积极主动、认真细致;应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和职业使命感,主动承担专业责任,并对自己照护病人的决定和行为负责[5-7, 9-11, 18]。此外,国家卫生健康委2020年发布的《关于印发加强医疗机构药事管理促进合理用药的意见的通知》 (国卫医发〔2020〕2号)[3]中亦强调应大力宣传药学服务先进典型,增强药学人员职业荣誉感,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该要求体现出临床药师在实践中具备责任心和敬业精神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3.1.3 人文素养
释义:临床药师应具备正直的人格和人文情怀,尊重病人与家属意愿、信仰及人格尊严,以同情心和同理心关爱病人。
临床药师应具备正直的人格和高尚的人文情怀,尊重病人的自主权与人格尊严,理解病人性格、权利、选择、价值、信仰和语言文化多样性,鼓励和支持病人参与医疗决策;还应具备同理心,能够换位思考和分析问题,认真倾听、表达尊重,理解病人的感受[5-11]。
3.1.4 持续改进能力
释义:临床药师应对现行医疗系统具有大局观,熟悉医疗体制和药事管理相关政策、法规和工作流程,在临床药学实践中善于发现不完善之处,并提出改进意见。
临床药师应具有大局意识,加深对现行医疗系统和卫生专业人员角色的了解,熟悉医疗体制及相关政策、规范和流程,在医疗实践中善于发现问题并提出合理的改进意见,以及设计质量改进流程、建立差错报告系统等,以优化药物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6, 8-9, 11]。
3.1.5 风险识别与防范意识
释义:临床药师应具有识别风险的能力和风险防范意识,对差错风险实施干预,并进行记录、追踪和学习;明确医院药学服务的专业范畴,理解在此专业范畴内工作的重要性。
临床药师应了解自身工作范畴,并在与胜任力相一致的道德范围内实践,保持适当的专业界限,可识别超出药学实践范围的病人健康需求,并对风险进行监测和响应;还应积极参与药学实践相关的持续质量改进和风险管理活动,对风险管理进行记录,并对实践过程中的差错进行学习和随访[5-7, 9, 18]。
3.2 知识技能
3.2.1 临床药学基本理论和知识
释义:临床药师应坚持“三基三严”原则,储备足够的基础药学、药物治疗学、药事管理相关法律法规等理论知识,并将其熟练应用于临床药学实践。
临床药师应掌握药学专业知识(包括现代药物和传统药物的药理学、药剂学、药物分析、药物化学等)、药物治疗学知识(包括临床药物治疗学等)、相关法律法规知识(熟悉《药品管理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及药事管理等相关规定)以及药学计算知识(包括药物使用所需的给药剂量、浓度、单位转换、疗程等的计算,尤其针对特殊人群)[8-10, 18]。
3.2.2 与临床药学相关的学科知识
释义:临床药师应根据工作需求掌握一定量的临床医学、医学伦理学、社会心理学等理论知识,并合理应用于临床药学实践工作中[8, 10-11, 18]。
3.2.3 临床药学实践基本技能
释义:临床药师应坚持“三基三严”的原则,掌握临床药学的基本技能,具体包括处方调剂(处方审核)、处方点评、治疗药物监测与个体化用药指导、药品遴选(综合评价)等临床药学基础实践技能,以及“以病人为中心”的药学服务专业技能,如药学门诊、药学监护、用药教育、药学会诊等。
临床药师首先应具备处方调剂能力、药学咨询能力、药物治疗管理能力以及药物治疗评价能力等基本技能;其次,应具备评估和解读相关实验室检查等医学评估结果,并进行药物重整的能力;同时,还应具备利用药物的生物等效性、治疗等效性、互换性、质量、完整性和稳定性等知识进行药物个体化计算的能力[6, 9-10, 18]。此外,《处方管理办法》[16]《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20]等相关法规也对(临床)药师的相关实践技能作出了明确规定:具备相应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药师应参与和负责处方审核、评估、核对、发药、安全用药指导、处方点评等工作;相关行业规范如2021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医疗机构药学门诊服务规范等5项规范(国卫办医函〔2021〕520号)》[17]也强调了医疗机构药学门诊、药物重整、用药教育、药学监护及居家药学服务等对于促进合理用药、提高医疗质量、保证患者用药安全的重要意义,亦是临床药师需要掌握的重要实践技能。
3.3 病人照护
3.3.1 评估药物治疗需求
释义:临床药师应结合所收集的病人医疗信息,明确并解决药物相关问题,参与制订和评价药物治疗方案,保障用药安全。
临床药师应可通过适当问诊、收集病人基本信息和病史对病人状况进行评估,并具备药物治疗评价的能力,即通过对药物的有效性、安全性和经济性等进行综合评价和全面审查,提供恰当的药物治疗方案建议,促进临床合理用药[6-11, 18]。同时,应对用药相关问题和需求进行识别和优先级排序,包括不良反应、用药差错等,根据优先级排序提交合理的解决方案,并对已解决的问题进行借鉴和随访,以预防相关问题的发生。
3.3.2 病人药学监护
释义:临床药师应细致观察并正确应对病人的病情变化,并参与制定和执行药学监护计划,包括有效性监护、药物不良反应的识别与上报、药物相互作用识别、药物重整等。
临床药师应具备药物治疗管理能力,包括在药物使用过程中提供用药指导、药学监护、治疗药物监测(therapeutic drug monitoring, TDM)、随访等药学服务;具备识别药物不良反应、相互作用的能力,对药物不良反应、相互作用进行优先级排序,并结合病人情况制订合理的干预性意见;对用药情况进行随访,评估药物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必要时结合病人个体化情况提出药物重整建议[6, 8-10, 18]。
3.3.3 病人用药教育
释义:临床药师应加强用药宣教,提高病人的用药依从性,增强其合理用药意识。
临床药师应具备系统向病人及其家属进行用药宣教的能力,提高其用药依从性及其解决健康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同时,应具备药学咨询能力,包括解答公众关于药品的名称、主要成分、适应证/功效、剂型、规格、用法用量、不良反应、禁忌证、注意事项、特殊患者用药、相互作用、临床试验、药理毒理、药物代谢动力学、贮藏、包装、有效期、生产企业、特殊药品管理方法及药品价格等问题;还应具备对病人健康教育进行适时跟进、分析、协调沟通和统筹规划以及尽可能使病人获得最佳治疗效果的能力[5-6, 9-11]。此外,2021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医疗机构药学门诊服务规范等5项规范(国卫办医函〔2021〕520号)[17]中的用药教育服务规范亦强调,通过开展用药教育以提高病人用药知识水平、依从性,降低用药错误发生率,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3.4 沟通合作
3.4.1 沟通能力
释义:临床药师应与病人及其家属或其他照护者建立相互尊重、信任及融洽的人际关系,善于运用语言和非语言(如倾听)等多种沟通技巧,充分考虑沟通对象文化和社会背景的差异,进行有效沟通。
临床药师应具备通过有效的语言或非语言沟通技巧与病人及其家属或其他照护者建立相互尊重、信任关系的能力;沟通时应具有文化意识和敏感性,考虑病人文化、语言、人口学和身体特征等因素的差异,根据需要选择沟通方式;应善于交流,妥善处理各种人际关系,促进相互理解,获得他人支持与配合[6-11, 18]。
3.4.2 团队合作
释义:临床药师应充分融入医疗团队,建立多学科团队或研究团队,明确团队成员的定位和分工,积极开展合作,互帮互助,避免冲突,尊重团队成员的劳动和价值。
临床药师应具备团队合作能力,能够快速融入医疗团队并明确其在团队中的定位和分工;团队成员应相互尊重、相互鼓励、相互帮助、避免冲突,主动征求他人意见、及时共享信息,有效执行医疗决策;在多学科团队中积极参与、密切合作、主动提供药物治疗决策/建议,增强药学团队和多学科团队的价值感,维护和提升团队荣誉[5-11, 18]。
3.4.3 影响力
释义:临床药师应努力获得同行的认可,在工作中高效决策、有效调动资源、提高合作效率,助力团队共同解决实际问题;具备创新思维,准确洞察临床需求,积极开展药学服务新技术与新业务。
临床药师应具备一定的影响力,即能够通过其专业能力、人际关系、个人魅力等影响他人,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应具备准确洞察临床需求的能力,如评价自动化设备和新技术在病人照护中对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影响等;应具备创新理念,在临床实践中寻求创新,根据需求识别并开展新服务(如互联网药学服务、居家药学服务等)[6-7, 9-11, 18]。此外,国家卫生健康委近年来发布的《关于加快药学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2]《关于加强医疗机构药事管理促进合理用药的意见》[3]等文件强调,应积极推进“互联网+药学服务”健康发展、探索慢性病长期处方管理、发展居家社区药学服务等药学新技术、新业务,亦体现了创新药学服务在临床实践中的重要性。
3.4.4 管理能力
释义:临床药师应具备时间管理能力、情绪管理能力和应变能力,以及在复杂的医疗环境中对人员和资源进行组织、计划和调控的能力,还应积极参与医疗机构药事管理工作,不断提升药学服务实践质量,以保障医疗安全,提升医疗质量和效率。
临床药师应注重对时间的管理,对工作中的事情按照紧迫性、重要性划分优先等级,合理安排需优先处理的事项,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工作进程,确保病人照护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同时还应具备自我情绪的管理能力,即使面临挑战,仍应保持冷静,灵活应变;此外,应保障药学服务质量,积极参与医疗质量提升和安全保障相关的药事管理工作[5-11, 18]。
3.5 教学能力
3.5.1 药学带教
释义:临床药师应具有教学意识,主动针对药学实习生、研究生、住院药师、低年资药师等进行实践教学,包括制定适宜的教学计划、掌握教学方法与技术、运用适宜的考核方法、注重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等,并及时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与反馈。
临床药师应注重教学意识的培养,积极设计、实施和评价针对个体和群体的教学计划,主动向学生、学员及其他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提供教育,以及开展符合教育实践的教学培训,将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根据个体需求评估教学效果并及时予以反馈[6-9, 11, 18]。此外,亦有学者提出将基于病例导向(case-based learning, CBL)、基于问题导向(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文献导向(reference-induced self education, RISE)和Seminar等教学方法[21-22],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bjective structured clinical examination, OSCE)和Mini-CEX等考核方法[23-24]以及柯氏模型等教学评价方法[25-26]应用于药师的培养教育。
3.5.2 药学科普
释义:临床药师应具有健康促进意识,提高药学科普语言表达、文字组织能力,积极主动地向病人及其家属、大众群体开展多种形式的药学科普,以达到维护健康、提高用药安全的目的[5-11, 18]。
3.5.3 跨专业教学
释义:临床药师应向临床、护理、检验等其他相关医疗人员传授本学科的药学知识及相关进展[8, 11]。
3.6 终生学习
3.6.1 自我提高
释义:临床药师应制定个人职业发展目标,坚持自我学习,持续更新知识储备和专业技能,认真进行自我反思并及时发现、改进自身不足,拥有成就感、自信心、进取心,不断追求卓越。
临床药师应注重知识的持续更新和专业技能的不断提高,通过汲取自身或他人经验、教训、科研成果等方式,获得有利于未来发展的能力,保持学习的主动性、连续性、长期性,以增加学识、提高技能;理解持续专业发展的重要性,设定个人目标并制定计划以满足学习需求,寻找和评估学习机遇,保持知识更新和实践创新;具备自我反思、自我评价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定期对个人优势、发展方向和自我不足进行反思和评估,并进行自我激励和相互鼓励[5-11, 18]。
3.6.2 循证药学
释义:临床药师应具备信息检索能力,针对临床问题查阅相关文献、指南,对其进行评价和综合分析,寻求科学依据,并转化为具有可行性和指导性的系统性意见及建议,以达到最佳临床实践的目标[5-11, 18]。
3.6.3 审辨性思维
释义:临床药师应独立思考、理性分析,用审辩性思维处理各种来源的信息,评估临床决策及学术研究的完整性、可靠性和适用性,并作出恰当的决策;还应具有较强的逻辑性,结合理论知识、实践经验等多方面信息,综合判断,分析理论与实践的差异,将困难复杂的工作进行拆分、简化,抓住问题的核心,化繁为简[5-7, 11, 18]。
3.6.4 学术研究
释义:临床药师应从临床需求出发,逐步培养科研思维、掌握科研方法,提出有临床意义的问题开展科学研究,并完成研究成果总结、分析、写作报告。
临床药师应注重科研意识的培养和科研方法的训练,立足于临床需求,善于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大量查阅文献、寻求科学依据,进而设计和实施研究项目以填补循证证据的空白,发现临床实践中存在创新和进步的领域,为知识的更新和发展贡献力量[5-7, 9, 11, 18]。
4. 共识亮点
4.1 我国首个临床药师核心胜任力框架
本共识基于改良德尔菲法,采用科学的方法确立了符合中国国情的临床药师核心胜任力框架,首次明确界定了中国医疗机构对临床药师的核心胜任力要求,准确描述了优秀临床药师的核心特征,为临床药师培养、职业发展和核心胜任力的提高等提供了指导和方向。
4.2 与住院医师核心胜任力紧密结合
为培养更符合临床需求的药师,本共识制订过程中参考了《中国住院医师培训精英教学医院联盟住院医师核心胜任力框架共识》、国内外药师胜任力相关研究以及专家经验,形成了适用于我国的临床药师胜任力框架,并对其内容进行详细释义,便于共识的理解和落地,以及与住院医师核心胜任力接轨,具有较强的操作性。本共识有助于在“以病人为中心”的医疗服务体系中指导临床药师提升岗位胜任力,提供优质的药学服务。
4.3 融入“三基三严”原则
北京协和医院自建院以来始终注重人才培养,在百年发展历程中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住院医师培训制度,即强调“三基三严”的原则[19]。本共识将“三基三严”原则有机融入临床药师核心胜任力框架中,从职业素养方面强调临床药师应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和职业精神,以严格的要求、严密的方法、严肃的态度对待工作,全身心投入临床药学事业,服务病人、回报社会;从知识技能方面强调临床药师应注重掌握临床药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只有夯实基础,才能更好地提供“以病人为中心”的专业化高质量药学服务。
5. 小结
借鉴国际经验并结合我国国情,多学科专家共同制定了中国首个临床药师核心胜任力框架共识,为以胜任力为导向的临床药学服务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该共识既是纲领,亦是桥梁,可有机衔接药学教育、医疗机构临床药学服务等阶段,为临床药师的培养和临床药学服务的发展指引了方向。随着相关知识的更新和对药学人才要求的提高,本共识构建的胜任力框架将在实践中不断修订,包括完善分层培养计划、考核评估方案等内容,形成可定性、可量化的评估体系,逐步建立均质化的临床药学人才培养体系,以最大化发挥临床药师在医疗团队中的作用,共同推进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
作者贡献:王含必负责数据收集、统计分析及论文撰写;陈洁、张志媛、赵春霞、武童、门晓亮、李昭昭负责项目实施、数据收集;孙爱军为项目总负责人,负责研究设计、论文修订。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
[1] 孟群, 刘德培. 中华医学百科全书-医学教育学[M]. 北京: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18: 5. [2] 李克寒, 刘瑶, 谢蟪旭, 等. 新冠肺炎疫情下线上教学模式的探讨[J]. 中国医学教育技术, 2020, 34: 264-266.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YXJ202003004.htm [3] 刘维, 蒋文功, 朱桂平, 等. 新冠肺炎疫情下基于"互联网+"的混合式临床教学方法探索与实践[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20, 6: 48-49.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OGU202006026.htm [4] 张翔, 罗琼, 李玉娴, 等. 医学高校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探讨[J]. 教育教学论坛, 2021, 31: 148-151.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JYJU202131043.htm [5] Cook DA, Levinson AJ, Garside S, et al. Internet-based learning in the health professions: a meta-analysis[J]. JAMA, 2008, 300: 1181-1196. DOI: 10.1001/jama.300.10.1181
[6] Fullerton JT, Ingle HT. Evaluation strategies for midwifery education linked to digital media and distance delivery technology[J]. J Midwifery Women's Health, 2003, 48: 426-436. DOI: 10.1016/S1526-9523(03)00308-8
[7] Andersson G. The promise and pitfalls of the internet for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J]. BMC Med, 2010, 8: 82. DOI: 10.1186/1741-7015-8-82
[8] Cobb SC. Internet continuing education for health care professionals: an integrative Review[J]. J Contin Educ Health Prof, 2004, 24: 171-180. DOI: 10.1002/chp.1340240308
[9] Vaona A, Rigon G, Banzi R, et al. E-learning for health professionals (Protocol)[J].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2015, 6: CD011736.
[10] Cook DA, Levinson AJ, Garside S, et al. Internet-based learning in the health professions: a meta-analysis[J]. JAMA, 2008, 300: 1181-1196. DOI: 10.1001/jama.300.10.1181
[11] Richmond H, Copsey B, Hall AM, et al.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online versus alternative methods for training licensed health care professionals to deliver clinical interventions[J]. BMC Med Educ, 2017, 17: 227. DOI: 10.1186/s12909-017-1047-4
[12] Thai TTN, Nguyen KT, Pham TT, et al. Can combined online and face-to-face continuing medical education improve the clinical knowledge and skills of family doctors in Vietnam? A cluster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J]. Trop Med Int Health, 2020, 25: 388-396. DOI: 10.1111/tmi.13372
-
期刊类型引用(12)
1. 吕婷婷,张慧琳,袁睆,郝迎春,黄玉婷,刘亮,邹颖. 青少年与年轻成人癌症患者预立医疗照护计划干预方案构建. 护理学杂志. 2024(01): 6-11 . 百度学术
2. 曾沫,万凌敏,卢德花,江夏颖. 预立安宁整合照护计划对晚期癌症患者生命意义及家属生活质量的影响. 中国当代医药. 2024(02): 170-174 . 百度学术
3. 蔡思雨,郭巧红,王瑞欣,周翾. 儿童安宁疗护共同决策的本土化临床实践. 医学与哲学. 2024(12): 34-38 . 百度学术
4. 蔡思雨,周翾,成磊,王瑞欣,彭晓霞. 儿科安宁疗护中共同决策的阻碍因素与应对策略的定性研究. 护理学杂志. 2024(20): 35-40 . 百度学术
5. 舒晓,杨良琴,杨子敬,周玉兰,张琪,陈茜. 视频决策辅助在预立医疗照护计划中的应用进展.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23(04): 557-560 . 百度学术
6. 黄婕,蔡思雨. 儿童安宁疗护营养管理专家建议. 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 2023(04): 209-216 . 百度学术
7. 王丽,周芙玲,邹会静,杨冰香,罗丹,王晓琴,刘茜. 在青少年中实施预立医疗照护计划的研究进展. 中国护理管理. 2023(08): 1272-1276 . 百度学术
8. 张璐,黄月霖,伍晓琴,杨婷,陈佳增,傅静. 以家庭为中心的儿科预立医疗照护计划研究进展. 中国护理管理. 2023(08): 1233-1238 . 百度学术
9. 李凡,解超英,李程娟,谢建平,廖慧. 艾滋病患者对预立医疗照护计划认知的质性研究. 当代护士(上旬刊). 2023(12): 122-126 . 百度学术
10. 成磊,翟晓文,周翾. 儿童舒缓疗护整合模式的介绍及启示. 医学与哲学. 2023(21): 27-29 . 百度学术
11. 张婧一,刘梅洁,王雨,王岳. 未成年人安宁疗护程序规范建议.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22(10): 1157-1170 . 百度学术
12. 王瑞欣,蔡思雨,周翾. 42例生命终末期血液肿瘤患儿在临终关怀治疗中症状分析. 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 2022(05): 326-330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1)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607
- HTML全文浏览量: 92
- PDF下载量: 49
- 被引次数: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