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住院医师培训精英教学医院联盟住院医师核心胜任力框架共识

中国住院医师培训精英教学医院联盟

中国住院医师培训精英教学医院联盟. 中国住院医师培训精英教学医院联盟住院医师核心胜任力框架共识[J]. 协和医学杂志, 2022, 13(1): 17-23. DOI: 10.12290/xhyxzz.2021-0755
引用本文: 中国住院医师培训精英教学医院联盟. 中国住院医师培训精英教学医院联盟住院医师核心胜任力框架共识[J]. 协和医学杂志, 2022, 13(1): 17-23. DOI: 10.12290/xhyxzz.2021-0755
China Consortium of Elite Teaching Hospitals for Residency Education. Consensus on Core Competency Framework for Residency Education Among China Consortium of Elite Teaching Hospitals for Residency Education[J]. Medical Journal of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Hospital, 2022, 13(1): 17-23. DOI: 10.12290/xhyxzz.2021-0755
Citation: China Consortium of Elite Teaching Hospitals for Residency Education. Consensus on Core Competency Framework for Residency Education Among China Consortium of Elite Teaching Hospitals for Residency Education[J]. Medical Journal of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Hospital, 2022, 13(1): 17-23. DOI: 10.12290/xhyxzz.2021-0755

中国住院医师培训精英教学医院联盟住院医师核心胜任力框架共识

详细信息

    通信作者:张抒扬, E-mail:shuyangzhang103@163.com

  • 中图分类号: R-05;G649.21

Consensus on Core Competency Framework for Residency Education Among China Consortium of Elite Teaching Hospitals for Residency Education

  • 摘要: 随着以胜任力为导向的第三代医学教育改革在世界范围内不断推进, 中国迫切需要制订符合本国国情的住院医师核心胜任力框架。为助力中国医学教育改革, 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牵头的"中国住院医师培训精英教学医院联盟"组织权威医学教育专家、教育管理者及临床一线师资, 基于国内外研究成果及多年临床教学实践经验, 经反复研讨、论证、修订, 拟定了住院医师核心胜任力框架共识, 确定了住院医师应具备的6项核心胜任力: 职业素养、知识技能、病人照护、沟通合作、教学能力和终生学习。每项核心胜任力下设具体的胜任力条目, 并对其进行详细定义, 以阐释框架内涵。同时, 设计了包含6种颜色的六边形结构作为住院医师核心胜任力框架的形象化图标。该共识可供临床各住院医师培训基地参考, 为住院医师培养目标及培养方案设置、考核评估实施、师资培训强化及教学资源开发等方面提供了重要依据和探索方向。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worldwide development of the 3rd generation of reformation in medical education, China is in urgent need to develop its own core competency framework for residency training that conforms to China's conditions. For the purpose of supporting and facilitating the reformation of medical education, educational experts, educational administrators and frontline faculties from China Consortium of Elite Teaching Hospitals for Residency Education formed this consensus after repeated discussion, argumentation and modification according to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research. The framework consists of six core competences: professionalism, medical knowledge and skill, patient care, communication and collaboration, teaching and life long learning. Each core competency has 3 to 4 specific items. In this consensus, all the items were definied to help readers understand the core competency framework. A hexagonal logo with 6 different colors was designed to illustrate the framework. This consensus can provide an important basis for future exploration of reform in residency education on aspects such as setting training goal, curriculum design, 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 faculty development and teaching-resources improvement, etc.
  •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分子遗传、表观遗传、免疫调节、种族和环境(感染、药物和紫外线)等复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SLE患者细胞凋亡异常增加、晚期凋亡碎片清除缺陷,导致自身抗原暴露机会增多,先天性和适应性免疫细胞对自身抗原反应异常,产生了多种自身抗体并形成自身免疫复合物沉积于组织中,从而导致补体途径激活、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聚集以及自身反应性淋巴细胞增殖,最终造成全身各器官损伤。近年来,SLE发病机制的一些关键通路被揭示,如细胞因子-JAK-STAT信号通路、Ⅰ型干扰素[主要为干扰素-α/β(interferon-α/β,IFN-α/β)]信号通路、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 TLR)信号通路以及T、B淋巴细胞受体信号通路,显著推动了多种靶向治疗如生物制剂、小分子制剂、miRNA类似物以及基因工程T细胞免疫疗法在SLE中的开发及临床应用。本文将重点阐述SLE发病机制及其相关靶向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以期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SLE是具有分子遗传和表观遗传背景的自身免疫性疾病[1]。单基因SLE相对较少见,但其机制研究对了解经典型SLE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单基因SLE的发生主要与下列异常有关:(1)补体因子,如补体C1q、C2和C4;(2)参与核酸内源性代谢的酶,如DNase;(3)直接参与Ⅰ型IFN途径的蛋白;(4)参与调节T、B淋巴细胞自我耐受的基因。目前,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ies,GWAS)已鉴定超过100个与SLE相关的遗传易感基因位点[2],对这些易感基因位点的进一步分析揭示出与SLE最密切相关的细胞类型为T、B淋巴细胞,易感位点主要涉及的转录因子包括活化T细胞核因子1、核因子-κB (nuclear factor-κB,NF-κB)、信号传导转录激活因子5A、IFN调节因子4以及EB病毒核抗原2。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cocyte antigen,HLA)是目前与自身免疫性疾病遗传性关联最强的易感基因位点,对HLA区域以外的易感位点进行富集分析提示,参与SLE最主要的通路为细胞因子信号通路、IFN-α/β信号通路、TLR信号通路以及T、B淋巴细胞受体信号通路。这些发现揭示了SLE发病机制的关键细胞及通路,亦成为靶向治疗研究的重要方向[3]。目前针对这些关键细胞/通路开发的靶向治疗药物约20余种(表 1)[4],其中贝利尤单抗、泰它西普、阿尼鲁单抗以及伏环孢素已获批临床应用。SLE存在多种细胞/通路异常且交互关联,多靶点联合治疗或可带来新的机遇[5-6]。此外,多种靶向药物的靶点位于细胞内,生物医学研究和制药工业正在努力攻克治疗性抗体的细胞内递送问题,加速开发针对细胞内靶点的药物[7]

    表  1  SLE靶向治疗代表药物及其靶点
    分类 靶点 代表药物
    靶向B淋巴细胞 CD20 Rituximab(利妥昔单抗)
    CD22 Epratuzumab(依帕珠单抗)
    BAFF Belimumab(贝利尤单抗)
    Blys和APRIL Telitacicept(泰它西普)
    靶向T淋巴细胞共刺激分子 CD80 Abatacept(阿巴西普)
    CD40L Dapirolizumab Pegol(达比罗珠单抗聚乙二醇)
    靶向浆母细胞/浆细胞 CD38 Daratumumab(达雷妥尤单抗)
    靶向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 BDCA2 Litifilimab
    靶向细胞因子 IL-6 Sirukumab(西鲁库单抗)
    IL-12/23 Ustekinumab(乌司奴单抗)
    IL-17A Secukinumab(苏金单抗)
    IL-23 Guselkumab(古塞库单抗)
    靶向细胞内信号通路 TNFR Etanercept(依那西普)
    TLR7/8 Enpatoran(恩帕托兰)
    Ⅰ型IFN受体 Anifrolumab(阿尼鲁单抗)
    JAK1/2 Baricitinib(巴瑞替尼)
    JAK1/2/3 Tofacitinib(托法替布)
    靶向细胞代谢 mTOR Sirolimus(西罗莫司)
    靶向蛋白酶体 20S proteasome Bortezomib(硼替佐米)
    新型钙调磷酸酶抑制剂 Calcineurin Voclosporin(伏环孢素)
    SLE: 系统性红斑狼疮;BDCA2:血液树突状细胞抗原2;IL: 白细胞介素;TNFR: 肿瘤坏死因子受体;TLR: Toll样受体;IFN: 干扰素;mTOR: 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不同种族人群在患病率、严重程度、发病年龄以及对治疗的反应方面存在差异[1, 8]。Wang等[2]对11 283例汉族SLE患者和24 086名健康对照者进行GWAS分析,鉴定了38个新的SLE易感基因位点,其中包含6个东亚人种特有的易感基因位点(HIP1、TNFRSF13B、PRKCB、PRRX1、DSE和PLD4)以及2个欧洲人种特有的易感基因位点(TYK2和NEURL4-ACAP1)。TNFRSF13B编码BAFF受体蛋白TACI,TACI对Blys和APRIL均具有高亲和力,对B细胞的存活和分化至关重要。泰它西普是一种TACI-Fc融合蛋白,其可同时阻断Blys和APRIL信号,已在国内获批用于对常规治疗无效的SLE成人患者。此外,既往研究中发现编码SLE相关BAFF风险等位基因TNFSF13B在中国人群中完全缺失,这可能解释了为何靶向BAFF的贝利尤单抗在汉族人群和欧洲人群中存在疗效差异[9]。未来GWAS或有助于靶向药物的开发和疗效预测。

    表观遗传修饰能够桥接基因和环境的相互作用,是一种可逆的基因表达调控方式,包括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和非编码RNA介导的基因调控,是SLE的另一重要致病及调控机制[10]。SLE同卵双胎发病具有不一致性,与富集在核酸传感途径和Ⅰ型IFN途径相关基因的甲基化修饰差异有关[11]。SLE患者的DNA甲基化修饰特征亦存在人种差异,非洲裔美国人在过渡B细胞阶段即表现出IFN调节基因低甲基化修饰,而在欧洲裔美国人中这种异常则至B细胞发育晚期才出现,这或许与人种之间的疾病进程差异有关[12]。特定细胞亚群的组蛋白修饰似乎与SLE疾病活动及进展关系更为密切,CD4+T细胞中H3乙酰化与疾病活动度呈负相关[13],而B细胞中H3和H4低乙酰化水平与疾病活动度无关[14]。与早期狼疮性肾病不同,晚期狼疮性肾炎患者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 DCs)呈现高水平的H3K4me3和H3K27me3标记[15]。最新研究发现,SLE成人和儿童患者的B细胞中,lncRNA Xist定位错误、H2AK119Ub/H3K27me3和macro H2A异染色质修饰减少可导致X连锁基因表达异常[16],这可能是性激素以外构成SLE性别差异的重要因素。随着RNA测序的发展,目前已鉴定出多种在SLE中异常表达的lncRNA(如2353lncRNA、GAS5、linc0949、linc0597和lnc DC等)以及miRNA(如miRNA21、miRNA146a、miR-17、miR-155、miR-181b、miR-142-3p和miR-326等),其靶基因广泛涉及参与SLE致病的免疫细胞多个信号通路及功能途径,导致自身免疫耐受缺陷,但验证这些lncRNA以及miRNA在SLE发病中的重要性仍然任重而道远[17-18]。靶向miRNA在SLE动物模型中表现出治疗效果,但由于miRNA具有同时靶向多个基因的特征,其临床应用受到较大限制,研究者们正试图通过化学修饰及细胞内靶向递送的方法克服这一限制,但未来能否真正走向临床应用仍有待考证[19]

    参与SLE致病的先天性免疫细胞主要为DCs、巨噬细胞、自然杀伤(natural killer,NK)细胞和中性粒细胞。DCs具有强大的抗原递呈和启动T细胞介导免疫反应的功能,主要分为髓系DC1、DC2以及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lasmacytoid DCs,pDCs)。近期研究凸显了pDCs在SLE中的重要作用,pDCs作为Ⅰ型IFN的重要来源,通过其表面模式识别受体TLR7/9识别免疫复合物,产生大量Ⅰ型IFN,尤其是IFN-α,与IFN受体结合后,激活JAK-STAT信号通路,最终正反馈刺激pDCs和T细胞的激活[20]。虽然SLE患者外周血中pDCs数量减少,但在受累的肾脏和皮肤中存在大量pDCs聚集[21],动物模型中pDCs的耗竭可改善SLE的症状和炎症反应[22]。与Ⅰ型IFN途径相关的靶向治疗以阿尼鲁单抗(Anifrolumab) 疗效最为突出,该药已获批用于正在接受标准疗法的中重度SLE成人患者的治疗,在其Ⅲ期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TULIP-1/TULIP-2中,阿尼鲁单抗组在给药第52周应答比例比安慰剂组高16.6%。TLR7/TLR8(分别激活Ⅰ型IFN调节因子和NF-κB信号通路)抑制剂恩帕托兰和JAK抑制剂巴瑞替尼均被证实在狼疮动物模型中有效,目前Ⅱ期和Ⅲ临床试验正在进行中[23-24],其在SLE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有待进一步的数据支持。血液树突状细胞抗原2(antibody-binding of blood dendritic cell antigen 2,BDCA2)特异性表达于pDCs表面,BDCA2人源化单抗隆抗体Litifilimab抑制Ⅰ型IFN的产生,其Ⅱ期临床试验观察到随访24周Litifilimab减少了SLE患者肿痛的关节数目[25]。值得注意的是,最新研究表明,在SLE患者受累的脏器局部非造血系统来源细胞例如皮肤中的胶质细胞、肾脏中肾小管细胞、关节中的滑膜细胞和成纤维细胞以及中枢神经系统中的神经元和胶质细胞是Ⅰ型IFN更重要的来源,在SLE的发生发展中起关键作用,不同器官所涉及的IFN亚型不同,这或许与SLE不同临床表型相关联[20]

    巨噬细胞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可分化为具有促炎作用的M1样巨噬细胞和具有抗炎活性的M2样巨噬细胞。SLE存在巨噬细胞亚型之间的平衡破坏,在受累器官中这一表现较为突出。Kishimoto等[26]的研究表明,狼疮性肾炎患者肾小球中增加的M2样巨噬细胞存在HO-1表达缺陷,表现为促炎作用,与尿蛋白水平呈正相关,而MRL/lpr小鼠中敲除HO-1的抑制物Bach-1可减轻尿蛋白症状。此外研究表明M1样巨噬细胞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动脉粥样硬化是SLE心血管事件的主要潜在原因,但目前尚无M1样巨噬细胞导致SLE相关动脉粥样硬化的直接证据。也有研究指出借助单细胞测序技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巨噬细胞可分为居留样、促炎性和抗炎泡沫样TREM2high三大主要巨噬细胞[27],更精细的分类可能有助于明确巨噬细胞在SLE以及SLE相关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中的作用机制[28]

    NK细胞可分为具有细胞毒活性的CD16+CD56dim亚类和产生多种细胞因子的CD16CD56bright亚类。SLE患者循环中NK细胞总数减少,且与疾病活动相关,循环NK细胞数量的减少可能与血清IFN-α介导的活化诱导细胞死亡相关。SLE中NK细胞的细胞毒活性受到抑制,但活动性SLE患者中NK细胞响应各种刺激后产生IFN-γ的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慢性高水平IFN-γ可诱发小鼠狼疮样综合征表现[29]。遗憾的是,目前SLE中关于NK细胞的研究尚不足以证明二者的因果关系。

    SLE患者的中性粒细胞表现为吞噬功能下降导致对凋亡细胞的清除能力下降、活性氧生成障碍以及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s, NETs)过度形成。NETs是由大量dsDNA、组蛋白、蛋白质等形成的网络,也是dsNDA抗原的重要来源。NETs沉积于SLE患者的皮肤和肾脏组织中,能够诱导pDCs产生大量Ⅰ型IFN,进而反馈刺激NETs的形成,促进疾病进展。此外,中性粒细胞中存在一类低密度粒细胞,其具有自发形成NETs的倾向,与SLE内皮损伤以及血管病变相关,但目前尚缺乏特异性的分子标志物以验证清除低密度粒细胞是否对SLE具有治疗意义[30]

    T、B淋巴细胞与SLE致病关系极为密切。T细胞的失调影响外周免疫耐受并诱导B细胞的异常激活,参与SLE发病机制的主要亚型包括滤泡辅助T(follicular helper T, Tfh)细胞、促炎性辅助T(T helper cell 17, Th17)细胞、调节性T(regulatory T, Treg)细胞、CD8+T细胞等。这些淋巴细胞亚群通过过量释放促炎细胞因子以及接触依赖性相互作用,促进自身抗体形成以及组织局部炎症反应[31]。Tfh细胞对生发中心内自身反应性B细胞克隆至关重要,其主要机制为分泌IL-21以及淋巴细胞活化分子相关蛋白、CD40L-CD40、诱导型T细胞共刺激分子ICOS-ICOSL和OX40L-OX40共刺激信号促进B细胞分化。靶向促进Tfh-B细胞相互作用的共刺激信号在狼疮动物模型中表现出治疗效果[32],但单一靶向共刺激分子的生物制剂在SLE中的疗效并不满意。例如靶向CD40L的达比罗珠单抗聚乙二醇Ⅱ期临床试验未能达到主要终点,Ⅲ期临床试验仍在进行中[33]。Th17能够分泌IL-17,进而诱导趋化因子的产生,将单核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募集至炎症部位,促进局部组织发生炎症反应。Treg细胞具有免疫抑制功能,在诱导和维持自我耐受方面发挥重要作用。SLE患者存在Th17/Treg免疫失衡,外周血及受累肾脏和皮肤局部均存在Th17异常扩增,且与疾病活动度呈正相关,同时SLE存在Treg数量的减少和功能障碍[31-32]。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代谢重编程对T细胞分化具有重要作用,是Th17/Treg失衡的重要机制,一些靶向代谢传感器如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mTOR)、AMP激活的蛋白激酶、一些核受体的小分子化合物以及低剂量的IL-2可改善Th17/Treg失衡,对SLE具有较好的治疗前景[34-35]。以mTOR抑制剂西罗莫司为例,西罗莫司对Th17细胞和B细胞的过度活化具有抑制作用,且可促进Treg细胞扩增,临床试验已证实西罗莫司可降低SLE患者的疾病活动度[36]。但西罗莫司不溶于水、生物利用度低的特征限制了其疗效的最大化。近期,国内学者研发了雷帕霉素(mTOR抑制剂)包封的ICOS/CD40L共刺激分子双特异性纳米颗粒,在动物模型中取得了满意疗效。纳米递送系统通过有漏洞的脉管系统将药物被动聚集至炎症部位,一方面弥补了单独阻断ICOS/ICOSL途径存在CD40/CD40L途径补偿作用的缺点,提高了阻断Tfh-B细胞活化的效率,另一方面可精准靶向抑制原位Tfh细胞和B细胞的活化,同时持续释放的西罗莫司还能促进旁观者Treg细胞的扩增,这一设计思路也是未来SLE靶向治疗的重要参考[37-38]。CD8+T细胞能够识别MHC Ⅰ类分子递呈的肽类抗原,释放穿孔素和颗粒酶,继而清除抗原。SLE中CD8+T细胞功能缺陷和增强均有被报道过,可能分别与清除自身反应性B细胞缺陷以及产生大量自身抗原刺激自身反应性B细胞相关[39]。2022年4月,Science发表的一项研究采用多重单细胞RNA测序(Mux-seq)方法分析了来自162例SLE患者和99名健康对照的共计超过120万个外周血单核细胞,发现SLE患者的循环淋巴细胞组成表现为幼稚CD4+T细胞减少和表达GZMH颗粒酶基因的细胞毒性CD8+T细胞增加,提示GZMH+CD8+记忆T细胞在SLE致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40],但更精细的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加以阐明。

    B细胞无疑是SLE发病机制非常重要的一环,这一点从基础研究到临床用药均得到了证实。自身反应性B细胞在SLE发病早期即从免疫耐受检查点逃逸,并在T细胞的帮助下成熟,分泌的自身抗体靶向自身抗原形成免疫复合物,进一步可募集DCs、吞噬细胞和pDCs,产生大量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介导器官/系统的炎症反应,同时这些炎性介质反馈刺激自身反应性T、B细胞的激活,形成恶性循环[41]。近年来的研究确定了几种参与SLE发病的B细胞亚群以及调节性B细胞,如年龄相关B细胞、具有自身反应性B细胞受体表达的初始化B细胞(MZ B细胞和B-1细胞)以及B调节细胞(Bregs)。年龄相关B细胞是一种特征性表达髓系标志物CD11c和转录因子T-bet的自身反应性B细胞亚群,高表达TLR,对IL-21和IFN-γ刺激呈高反应性,在具有高疾病活动的非裔美国狼疮性肾病患者中显著扩增,且在女性SLE患者中的扩增数高于男性患者[42-43]。以利妥昔单抗为代表的广泛B细胞清除策略在随机对照试验中的失败提示靶向B细胞治疗需精准至亚群,而年龄相关B细胞是最有希望的靶向亚群。Bregs具有分泌细胞因子,抑制效应T细胞反应的作用,其中以分泌IL-10和IL-35的Bregs亚型对维持免疫稳态的调节作用最为突出,但此类Bregs亚群在SLE中存在数目和功能缺陷,自体Bregs过继转移和Bregs体外扩增可能有望恢复SLE中的Bregs缺陷,同时选择性耗竭致病性的自身反应性B细胞亚群或可更大限度地治疗SLE[44]。近几年靶向B细胞谱系的标志物CD19和/或B细胞成熟抗原的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CART)免疫疗法已在多例难治性SLE患者中取得成功,甚至实现了无药缓解及长达17个月无复发[45-47]。然而,CART治疗可能会引起B细胞再生障碍,为进一步提高CART的选择性,嵌合自身抗体受体T细胞(chimeric autoantibody receptor T,CAART) 免疫疗法应运而生。DSG3-CAART(靶向表达抗DSG3 BCR的自身反应性B细胞)和MUSK-CAART(靶向清除抗MUSK BCR+B细胞)治疗正分别在寻常型天疱疮(NCT04422912)和MUSK相关重症肌无力[48]患者中进行Ⅰ期临床试验。理论上,CAART能够保留健康的B细胞,但该方法不能靶向已经存在的长寿浆细胞,此外,SLE患者100%存在抗核抗体阳性,其他多种自身抗体呈不同比例阳性,如何选取合适的自身抗体作为靶点存在较大挑战,因此CAART应用于SLE的治疗仍有漫长的路要走。

    GWAS、表观遗传组学、蛋白质组学、单细胞测序、免疫细胞的精细分型、临床大数据分析等的发展对SLE的机制研究具有前所未有的推动作用,先天性免疫和获得性免疫通过Ⅰ型IFN信号通路、细胞因子-JAK-STAT信号通路、TLR信号通路以及T、B淋巴细胞受体信号通路为主的信号通路紧密联系,共同参与SLE致病过程,二者之间更多细胞精细亚型的功能和作用机制正在不断被揭示。以利妥昔单抗、泰它西普、阿尼鲁单抗、伏环孢素为代表的靶向药物和CART/CAART疗法在SLE患者的临床治疗中显示出了不同程度的疗效,且更多的靶向治疗药物正在接受临床试验的验证,在纳米药物递送等新型工程技术的助力下,未来SLE或可真正实现个体化治疗。

    志谢: 共识制订过程中,国家卫生健康委科教司、中国医师协会的领导及代表、全国多家医学院和医院主管教育的领导及相关领域权威专家学者、教学骨干均参与了共识论证并给予了宝贵意见。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李文凯首席代表及前任主席陈致和博士、美国密西根大学医学院Joseph C. Kolars教授、中国台湾阳明大学范佩贞教授、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医学院Thomas Inui教授、美国芝加哥大学医学院Jonathan Lio医师、美国西奈山医学中心Jing Lin教授、美国纽约威郡医学中心Jin Li教授、中国海口市人民医院Timothy Stevens(沈义扬)主任等作为医学教育顾问,对住院医师核心胜任力框架共识的制订给予了指导和建议,在此一并感谢。
    作者贡献:住院医师核心胜任力框架共识由中国住院医师培训精英教学医院联盟发起,张抒扬负责领导、组织联盟核心工作组及Fellow工作组,并审阅定稿;Fellow工作组起草了框架共识初稿;张抒扬组织联盟核心工作组对框架共识进行反复研讨、修订,最终定稿;薛华丹负责设计核心胜任力框架图标;罗林枝、朱慧娟负责对共识内容进行修订和审校。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联盟核心工作组成员 (按姓氏首字母排序):
    常实(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程春燕(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程南生(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高炜(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韩江莉(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韩庆烽(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蒋国平(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孔繁毅[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玛丽医院)],匡铭(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雷光华(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李海潮(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李岩(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梁卓伟[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玛丽医院)],刘泽星[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玛丽医院)],罗林枝(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潘慧(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Nivritti Gajanan Patil[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玛丽医院)],彭杰(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乔杰(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沈宁(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沈晔(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孙虹(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孙益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万学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王劲松(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王伟林(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王星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王颖(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肖海鹏(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余情(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张抒扬(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赵玉沛(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郑玉英(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联盟Fellow工作组成员 (按姓氏首字母排序):
    白琼(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景泉(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来翀(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谢明萱(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杨莹韵(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游蓁(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张舒(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张信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钟培言[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玛丽医院)],庄秋林(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执笔人:张舒(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 图  1   中国住院医师培训精英教学医院联盟住院医师核心胜任力框架

    图  2   中国住院医师培训精英教学医院联盟住院医师核心胜任力框架图标

    表  1   中国住院医师培训精英教学医院联盟各成员单位使用的胜任力框架及北美胜任力框架拆分比较

    机构名称 职业素养 沟通 合作 病人照护 医学知识 伦理 教学 科研 学习能力 管理/领导力 健康宣教 英语能力 基于体系的实践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美国毕业后医学教育认证委员会
    加拿大皇家内科及外科医师学院
    总计 8 7 7 8 6 4 4 4 3 3 2 2 1
    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采用加拿大CanMEDS框架,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和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玛丽医院)在共识启动时尚未加入联盟,此3家医院未列入表中
    下载: 导出CSV

    表  2   中国住院医师培训精英教学医院联盟住院医师核心胜任力框架颜色内涵

    核心胜任力 代表颜色 内涵
    职业素养 紫色 冷静中立,象征高尚的职业精神
    知识技能 蓝色 沉静包容,象征医学知识的海洋
    病人照护 红色 激情热忱,象征医生的仁爱同情之心
    沟通合作 橙色 欢快活泼,象征良好的信任关系
    教学能力 绿色 生机勃勃,象征悉心培育与知识传播
    终生学习 金色 恒久光芒,象征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
    下载: 导出CSV
  • [1]

    Frenk J, Chen L, Bhutta ZA, et al. Health professionals for a new century: transforming education to strengthen health systems in an interdependent world[J]. Lancet, 2010, 376: 1923-1958. DOI: 10.1016/S0140-6736(10)61854-5

    [2]

    Carraccio CL, Englander R. From Flexner to competencies: reflections on a decade and the journey ahead[J]. Acad Med, 2013, 88: 1067-1073. DOI: 10.1097/ACM.0b013e318299396f

    [3]

    Frank JR, Snell LS, Cate OT, et al. Competency-based medical education: theory to practice[J]. Med Teach, 2010, 32: 638-645. DOI: 10.3109/0142159X.2010.501190

    [4] 李海潮. 第二代医学教育改革与胜任力导向医学教育的关系分析[J]. 中华医学教育杂志, 2019, 39: 801-806. DOI: 10.3760/cma.j.issn.1673-677X.2019.11.001

    Li HC.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econd generation of medical education reform and the competency-based medical education[J]. Zhonghua Yixue Jiaoyu Zazhi, 2019, 39: 801-806. DOI: 10.3760/cma.j.issn.1673-677X.2019.11.001

    [5]

    Nasca TJ, Philibert I, Brigham T, et al. The next GME accreditation system-rationale and benefits[J]. N Engl J Med, 2012, 366: 1051-1056. DOI: 10.1056/NEJMsr1200117

    [6]

    Powell DE, Carraccio C. Toward Competency-based med-ical education[J]. N Engl J Med, 2018, 378: 3-5. DOI: 10.1056/NEJMp1712900

    [7] 范佩贞, 徐宇侬, 李文凯, 等. 胜任力导向医学教育简介[J]. 中国毕业后医学教育, 2018, 2: 264-269.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BHYJ201804009.htm

    Fan PZ, Xu YN, Li WK, et al. Introduction to compet-ency based medical education[J]. Zhongguo Biyehou Yixue Jiaoyu, 2018, 2: 264-269.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BHYJ201804009.htm

    [8] 李海潮. 实施胜任力导向的医学教育, 提高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水平[J]. 中国医刊, 2018, 53: 21-24. DOI: 10.3969/j.issn.1008-1070.2018.01.006
    [9] 杨莹韵, 李菁, 李航, 等. 胜任力为基础的阶梯式评估与反馈体系在北京协和医院内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J]. 基础医学与临床, 2017, 37: 1796-1802. DOI: 10.3969/j.issn.1001-6325.2017.12.030

    Yang YY, Li J, Li H, et al. Competency based progres-sive evaluation and feedback system in internal medicine standard resident training in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Hospital[J]. Jichu Yixue Yu Linchuang, 2017, 37: 1796-1802. DOI: 10.3969/j.issn.1001-6325.2017.12.030

    [10] 张昀, 储晓天, 曾学军, 等. 运用Milestones评价体系对内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进行自评与他评的结果分析[J]. 中华内科杂志, 2018, 57: 440-445. DOI: 10.3760/cma.j.issn.0578-1426.2018.06.009

    Zhang Y, Chu XT, Zeng XJ, et al. An analysis of residents' self-evaluation and faculty-evaluation in internal medicine standardized residency training program using Milestones evaluation system[J]. Zhonghua Neike Zazhi, 2018, 57: 440-445. DOI: 10.3760/cma.j.issn.0578-1426.2018.06.009

    [11]

    Zhang S, Yan Z, Wan X, et al. Improving graduate medical education in China: leading teaching hospitals engage in self-analysis[J]. J Grad Med Educ, 2018, 10: 125-129. DOI: 10.4300/JGME-D-17-00771.1

    [12] 张晟瑜, 叶葳, 刘忻超, 等. 加强总住院医师制度在内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作用[J]. 基础医学与临床, 2016, 36: 1464-1466.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JCYL201610028.htm

    Zhang SY, Ye W, Liu XC, et al. Strengthening the role of the chief resident system in standardized training of residents in the department of internal medicine[J]. Jichu Yixue Yu Linchuang, 2016, 36: 1464-1466.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JCYL201610028.htm

    [13]

    Cate OT, Scheele F. Competency-based postgraduate training: can we bridge the gap between theory and clinical practice?[J]. Acad Med, 2007, 82: 542-547. DOI: 10.1097/ACM.0b013e31805559c7

  • 期刊类型引用(100)

    1. 沈禹泽,钱燕丹,潘琦,潘瑞博,陈巧珍. 工作量增加背景下工作压力及职业倦怠对住院医师核心胜任力的影响. 中国毕业后医学教育. 2025(01): 5-9 . 百度学术
    2. 王宏斌,赵晨光,琚芬,冯枫,闫志刚,袁华. 沉浸式教学管理在康复医学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策略. 中国毕业后医学教育. 2025(01): 33-36 . 百度学术
    3. 李兰,曹怡,黄丹丹,程春燕,赵茜.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招收考核评价框架构建和考核方式探索. 中国毕业后医学教育. 2025(01): 37-41 . 百度学术
    4. 黄贇,沈珍珍,吴丽丽,陈柳,杨膺,符莉. 基于核心胜任力的科普+师生角色互换病例讨论教学模式在全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 中国毕业后医学教育. 2025(02): 117-121 . 百度学术
    5. 林文霖,谢雪茹. 基于腹腔镜综合教学模式在大外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25(02): 118-122 . 百度学术
    6. 陈韶华,余柏豪,林毓,周雨璐,郑敏,梁廷波. 基于胜任力的i-FIRST人才培养:领导力.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25(01): 20-21+45 . 百度学术
    7. 王华锋,卓楠方,周一乐,索珊珊,佟红艳,金洁. 基于胜任力的i-FIRST人才培养:临床实践与病人照护能力.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25(01): 8-11 . 百度学术
    8. 王玉洁,徐懋,郭向阳. 以胜任力为导向构建麻醉学专业基地住培医师分层递进培养体系. 医学研究杂志. 2025(02): 209-214 . 百度学术
    9. 俞鸿雁,陈俊春,王权,徐莹,杨晓龙,胡春燕,胡奇达,陈韶华,郑敏,梁廷波. 以胜任力为导向的浙大一院i-FIRST“一心五化”拔尖创新医学人才培养模式.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25(01): 1-3+15 . 百度学术
    10. 张源,邹志辉,张曼婕,林智权,余楚红. 教学医院临床教师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 2025(02): 192-198 . 百度学术
    11. 李济时,蔡林波,岳金波,Wong Rebecca K,孔凤鸣,胡超苏,谢方云,郭巧娟,李宝生,易俊林,李咏梅. 美国放射肿瘤学住院医师胜任力评价Milestones 2.0解读与思考. 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2025(02): 183-188 . 百度学术
    12. 杨璞玉,张坤. 基于Milestones的妇产科住院医师临床胜任力评估体系及其应用研究. 中国生育健康杂志. 2025(02): 146-150 . 百度学术
    13. 曹宇,王建锋,吴敏,何素敏,孙洪波,刘涛峰. 皮肤镜与微信的PBL+CBL模式在皮肤科住培医师教学中的应用. 安徽医专学报. 2025(01): 97-100 . 百度学术
    14. 刘天洋,高福强,孙伟,李子荣. 基于置信职业行为构建胜任力导向的骨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体系探索. 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 2025(01): 126-131 . 百度学术
    15. 唐艺菡,王莹颖,谭植襄,陶瑞,朱占永. 混合教学模式在临床医学教育中的应用.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25(04): 44-48 . 百度学术
    16. 李婷婷,成启华,何飞,王艳,陈文佳. 以多学科协作团队教学、实践为主的“临床化、小组化、专业化”医学教师培训模式探索与实践. 中国医药指南. 2025(08): 185-188 . 百度学术
    17. 潘美蓉,唐妮,王振,柯晓燕,王京,荣晗,张燕,黄颐,曹庆久,司天梅. 我国儿童青少年精神科专科医师培养:需求、挑战及思考. 中国毕业后医学教育. 2025(04): 308-311+320 . 百度学术
    18. 毛敏,郁斌,喻姗姗,石秋月. “住研本联动”培训模式在心血管内科住培中的应用实践.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25(05): 184-188 . 百度学术
    19. 王俊. 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实践. 中医药管理杂志. 2025(05): 14-16 . 百度学术
    20. 李梅,晁雪,王春华,臧盛兵,蔡木炎,云径平. 探索以岗位胜任能力为导向的临床病理教学病例讨论. 中国毕业后医学教育. 2024(01): 45-48 . 百度学术
    21. 程春燕,郭应强,黄丹丹,曹怡,李兰,张悦,江莲,樊宁纳,任雨晴,何金恒. 立德树人、守正创新,持续推进住培高质量发展——华西医院十年实践. 中国毕业后医学教育. 2024(01): 13-19 . 百度学术
    22. 许南方,高国栋,闫明,田英轮,王圣林.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医师科学家培养中临床转化研究导师制度的探索及其启示. 中华医学教育杂志. 2024(01): 73-77 . 百度学术
    23. 谭梅美,胥切实,甘继瑞,李颖. 入职住院医师置信职业行为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 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 2024(02): 179-184 . 百度学术
    24. 于佳,王薛. 层级管理模式在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效果. 中国当代医药. 2024(03): 151-154 . 百度学术
    25. 张春,关乐,卢洁. 复合型医疗设备背景下核医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改革探索. 医学教育管理. 2024(01): 13-17 . 百度学术
    26. 占扬清,孙文君,李少强,叶枫. 成果导向的PBL和CBL教学法在肺真菌病教学中的应用.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24(05): 78-83 . 百度学术
    27. 曾智,谢燕,刘沼清,唐雅兵,胡赛男,吴静,葛静,袁旭. 360度评估在某三甲妇幼保健院妇产科专业住培管理中的应用.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24(05): 119-123 . 百度学术
    28. 蒋双键,张俊隆,吴禹锟,莫承强,吴荣佩. Mini-CEX联合DOPS在泌尿外科情景模拟技能操作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 中国毕业后医学教育. 2024(04): 300-303 . 百度学术
    29. 焦琳,张予馨,陈豪,谢轶,应斌武. 检验医学科规范化培训学员终身学习能力的系统评价. 继续医学教育. 2024(03): 123-126 . 百度学术
    30. 刘宁,刘倩,张岩. 基于岗位胜任力的情境模拟教学在医学生培养中的应用.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 2024(02): 106-109 . 百度学术
    31. 盖晓燕,褚红玲,赵东芳,张伟霞,常春,周庆涛,沈宁,孙永昌.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住院医师胜任力评价体系的构建. 中国医药导报. 2024(09): 194-197 . 百度学术
    32. 庞毅恒,张治坤,胡峰. 基于岗位胜任力提升的实习医师混合式医患沟通技能培训模式实践探索. 高教论坛. 2024(04): 72-75+80 . 百度学术
    33. 董旭,朱彤,陈怡,许明晓,葛玲玲,徐爱静. 基于遗忘曲线的传染科住培医师对乙肝规范化诊疗的认知调查. 中国当代医药. 2024(09): 116-119+125 . 百度学术
    34. 孙冰瑜. 基于成人学习者学情的远程教育教学创新研究.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 2024(04): 111-114 . 百度学术
    35. 邹思敏,魏怡真,谭蓓,赵峻,马超,李玥. 早期接触临床课程对八年制医学生核心胜任力认知和早期职业规划的影响分析. 中华医学教育杂志. 2024(05): 360-364 . 百度学术
    36. 赖思旭,闵苏. 以胜任力为导向的麻醉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双向反馈与再评价机制的设计与实践. 中国毕业后医学教育. 2024(06): 445-449 . 百度学术
    37. 尹翮翔,周立新,姚明,朱以诚,崔丽英,倪俊. 神经科住院医师困难谈话技能培训课程初探. 中国卒中杂志. 2024(06): 729-734 . 百度学术
    38. 蔡晶晶,蒋小娟,魏小珍,罗蓉,许钊,孙琪荣,李茜,李崎,吕沛林. 模块化多模式教学在住培学员入麻醉科专业基地教育中的应用. 中华医学教育杂志. 2024(03): 227-230 . 百度学术
    39. 王娜,刘磊,陈丽芬,朱光艺,常丹,谢姿,关雷,台卫平,张永明. 北京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业考核结果分析. 中华医学教育杂志. 2024(07): 541-545 . 百度学术
    40. 武睿,夏云,唐翌姝,曹炬. 检验医学科住院医师核心胜任力培养模式的探索. 继续医学教育. 2024(06): 142-145 . 百度学术
    41. 符元证,赵国香,单洁,曾禄贤. 广东省某三甲医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岗位胜任力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毕业后医学教育. 2024(07): 497-501 . 百度学术
    42. 周立新,谭颖,韩菲,姚明,罗林枝,倪俊,彭斌,崔丽英,朱以诚. 以胜任力为导向的神经内科住院医师培训体系的构建和探索. 协和医学杂志. 2024(04): 973-980 . 本站查看
    43. 卫文洁,王筝扬. 探讨推动晨间报告成为核心教学活动的意义和挑战. 中国毕业后医学教育. 2024(08): 567-571+576 . 百度学术
    44. 李辉雁,黄应雄,顾宏林,戴国琳,张昆松,匡铭,叶子. 形成性评价赋能临床教师:同质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中国毕业后医学教育. 2024(08): 603-607 . 百度学术
    45. 廖亚龙,黄莹莹,姚亚男,李晖,邸玉玮,董晖,罗盈,陈敏静,廖旭锋. CanMEDS指导下的情景面试在提升医学检验本科生岗位胜任力中的实践初探.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2024(07): 1361-1364 . 百度学术
    46. 张怡,冯海晓,周爱意,王建明. 以胜任力为导向的医学教育在眼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24(16): 177-180 . 百度学术
    47. 江路华,赵丽娜,夏强,罗建红,楼敏. 浙江大学临床医学五年制课程体系改革与研究.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24(07): 2-5 . 百度学术
    48. 苏文航,陈韶华. 医学职业素养教育模式及其评价体系现状分析. 医学与社会. 2024(09): 108-114 . 百度学术
    49. 戴佳原,须晋,谢静,沈敏,张抒扬. 罕见病医学科临床医学博士后教学模式探索. 协和医学杂志. 2024(05): 1224-1229 . 本站查看
    50. 蒋忠新,马骞,汪莹,李青先,孙宁霞. 基于岗位履职能力的全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妇产科教学评价标准的构建与应用. 妇儿健康导刊. 2024(18): 180-184 . 百度学术
    51. 王也,魏宸铭,李秀丽,武剑. 多元化教学模式在大学附属教学医院卒中绿色通道培训中的应用. 中国卒中杂志. 2024(09): 1102-1109 . 百度学术
    52. 秦文玲,牛纪杰,牟磊,安莉莉,成玉,徐星华,高志远,魏会丽. Mini-CEX联合标准化病人在神经内科教学中的应用.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24(18): 134-138 . 百度学术
    53. 蔡滨,陈兴.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组团式导师制培养模式研究. 中国医药导报. 2024(24): 86-89 . 百度学术
    54. 江洵,刘舜平,毛幸. 新医科背景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研究. 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 2024(10): 865-867 . 百度学术
    55. 邢晓欢,熊萍,李怡,薛忠林,胡文华,叶子,王少鑫,黄应雄. TBL教案设计与编写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指导医师培训中的应用. 中国毕业后医学教育. 2024(11): 853-857 . 百度学术
    56. 亓旭晨,陆芩. 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神经外科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体系的构建与思考. 中国毕业后医学教育. 2024(11): 829-833 . 百度学术
    57. 戴若莲,王刚. 非神经病学专业住院医师在神经内科轮转培训的现状和提升对策思考. 内科理论与实践. 2024(04): 283-286 . 百度学术
    58. 张璐,王惠明,李孔玲. 并发症与死亡病例讨论在肾病内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 2024(10): 1390-1394 . 百度学术
    59. 陈璐,余京飞,张心怡,乡汝浩,黎尚荣,陈嘉慧,王丹,常江沂,曾晖,姚瑶. 广东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住院医师信息化管理现状的调查分析. 中华医学教育杂志. 2024(11): 864-868 . 百度学术
    60. 马林,景泉,谢嫣,张洁,万阔. 基于核心胜任力的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孕产妇口腔疾病诊疗规范化培训”的实践经验与总结. 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 2024(06): 704-708 . 百度学术
    61. 全美盈,李冀,唐晓艳,赵峻,李正红. 儿科视频影音教学网在八年制医学生线上线下融合教学中的应用评估. 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 2024(11): 1484-1488 . 百度学术
    62. 江晓,沈艳丽,冯智英,胡慧明,斯瑜,袁蕙芸. 我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的文献计量分析. 医学与社会. 2024(12): 130-136 . 百度学术
    63. 朱波,俞卫锋,黄宇光. 儿科麻醉学专培引领构建麻醉学毕业后教育发展新格局. 中国毕业后医学教育. 2024(12): 945-948 . 百度学术
    64. 张黎峰,宋述铭,董亚莉,李真祯,毛雯靖,王效刚. 住院医师核心胜任力里程碑2.0版评价体系解读及思考. 中国毕业后医学教育. 2024(12): 908-912+922 . 百度学术
    65. 王维民. 置信职业行为在本科医学教育阶段的应用. 中华医学教育杂志. 2024(12): 886-889 . 百度学术
    66. 茅凯凯,李秀,周晨,潘军平,张玮,赵晓智. 置信专业活动(EPAs)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 现代医学. 2024(S1): 99-103 . 百度学术
    67. 刘爱萍,李俊,楚晓婧. 基于在线演示互动系统的内分泌与代谢疾病专业住培教学模式探讨. 现代医药卫生. 2024(24): 4302-4305 . 百度学术
    68. 阮侠,徐宵寒,裴丽坚,易杰,谭刚,黄宇光. Milestones评价体系在麻醉专业住院医师培训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 2024(12): 1585-1590 . 百度学术
    69. 万梓昕,周杰,周杨,王慧,龚园其,周仪华. 以岗位胜任能力为目标的重症加强护理病房床旁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江西医药. 2024(12): 1125-1127+1153 . 百度学术
    70. 于小明,刘启,赵莹,籍庆余,钱乐华,陈清威. 基于鉴别诊断的PBL教学法在影像实习教学中的应用. 继续医学教育. 2023(07): 49-52 . 百度学术
    71. 李绍楠,王文佳,崔婷,郭颖媛,于丹. 疫情防控常态化下耳鼻咽喉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管理及教学实践探讨. 国际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23(01): 57-60 . 百度学术
    72. 何紫棠,李玥,胡耀达,张国杰,李莉,孙家林,罗林枝,吴振龙,单广良,张抒扬. 不同收入水平地区三级公立医院医生的核心胜任力现状:横断面调查研究.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23(06): 442-448 . 百度学术
    73. 李碧奇,史琳,莫月清,韦康来. 病理技术组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教学探索.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23(06): 624-625 . 百度学术
    74. 顾宏林,李辉雁,梁昌详,肖丹,昌耘冰,王劲松. 以胜任力为导向的里程碑式骨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体系的探索和构建. 中国毕业后医学教育. 2023(08): 593-597 . 百度学术
    75. 中国精英教学医院联盟. 中国精英教学医院联盟住院医师核心胜任力里程碑评价体系. 协和医学杂志. 2023(05): 978-982 . 本站查看
    76. 王凤怡 ,钟雨希 ,宗慧燕 ,杨永红 . 基于岗位胜任力的康复治疗专业临床实习教学改革实践. 卫生职业教育. 2023(19): 64-67 . 百度学术
    77. 郝国祥. 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药学服务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思考. 中国医药导刊. 2023(08): 798-801 . 百度学术
    78. 牛丽君,贺秋兰,李梅娜,马务迪,邵欣欣,薛发玲,张鹄菲,刘家欣. 麻醉科住院医师临床沟通课程设计与实践探索. 中国毕业后医学教育. 2023(10): 770-773 . 百度学术
    79. 郑少微,李萍,邬媛,宏欣,杨妮,张正良,彭卓,裴红红. 利用学术期刊资源提高住培医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应用研究.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23(20): 136-139 . 百度学术
    80. 孙斯凡,李燕,钟益珏. 基于岗位胜任力导向的老年医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思考.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3(23): 171-174 . 百度学术
    81. 吴燕,王卉,张春,庞雄,栗子涵,王凌志,罗瑛. 院级督导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效果评价. 兵团医学. 2023(03): 69-71 . 百度学术
    82. 王晶,曾嵘,贾文辉,成晓,赵晓霞,张琴琴,王慕,李兆婷. 神经内科专业基地落实分层递进教学理念的探讨.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23(21): 180-185 . 百度学术
    83. 张翰林,何紫棠,李玥,罗林枝,张抒扬. 临床医师胜任力的经典模型与研究进展. 协和医学杂志. 2023(06): 1296-1300 . 本站查看
    84. 谷小娟,段欣玉,张华. 玻璃体视网膜专科医师培训的效果分析. 宁夏医学杂志. 2023(11): 1055-1056 . 百度学术
    85. 维尼拉·马力斯,刘静,吾拉尔·阿德力,秦洁. 心血管门诊督导式教学模式对提高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核心胜任力的研究.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2023(11): 1558-1562 . 百度学术
    86. 李熹阳,施贞夙,李国红. 医师临床能力评价研究进展及启示. 中国医院管理. 2023(12): 1-5 . 百度学术
    87. 朱连华,费翔,李秋洋,韩鹏,罗渝昆. 远程超声教学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23(24): 123-127 . 百度学术
    88. 边维娜,孙佳薇,李斌,马妮娜,陈光,周世泰,杨宏伟. “四学一体”教学模式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 现代医院管理. 2023(06): 95-98 . 百度学术
    89. 黄玉媚,何怀伟,张进祥,曾天舒,夏文芳,范宇,廖云飞. 基于置信职业行为构建内分泌住院医师轮转期培训与考核模式. 高校医学教学研究(电子版). 2023(04): 47-51 . 百度学术
    90. 林健强,黎健菁,路晓明,刘琳,杨晔,孟洁,高鹭,李金燕,程浩. 临床指南结合TBL教学在眼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 眼科学报. 2023(10): 676-682 . 百度学术
    91. 朱丹彤,常星,李玥,魏怡真,石羽茜,贾雪妍,何紫棠,罗林枝. 2017至2019年中国医学教育百篇优秀论文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中华医学教育杂志. 2022(05): 395-399 . 百度学术
    92. 吕涛,刘俊,刘瑛,王晓茜,曾桢,冯岩岩,冯宗昊,陈华云,张蕾,黄振宇. 基于置信职业行为的妇产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考核模式的构建. 中华医学教育杂志. 2022(06): 550-553 . 百度学术
    93. 张智龙,王栩. 师承授受经验谈. 中国毕业后医学教育. 2022(03): 216-219 . 百度学术
    94. 孟娜,王琛琛,谢鹏,刘颖,张瑕,吴培,张楠昕,唐东昕. 住本联动教学小组培训模式在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探索和应用. 中国毕业后医学教育. 2022(03): 273-276 . 百度学术
    95. 曾雪萍,沈雁,赵虹,周嘉. 胜任力导向的临床能力培养模式在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探索与实践. 中国毕业后医学教育. 2022(03): 249-252 . 百度学术
    96. 陈钰,薛华丹,张大明,石羽茜,孙昊,丁宁,苏童,朱惠娟,金征宇,张抒扬. 放射科临床医学博士后核心胜任力培养及评价体系探索. 协和医学杂志. 2022(04): 702-708 . 本站查看
    97. 齐学进,李海潮,夏志俊,刘婧,陈丽芬,李鸣莉.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过程考核建设发展的思考. 中国毕业后医学教育. 2022(04): 289-293 . 百度学术
    98. 吴金梅,王健,陈放. 美国眼科学住院医师Milestones评价系统解读与思考.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22(14): 180-184 . 百度学术
    99. 王向杰,许青宗.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现状及带教方法的研究进展. 中国城乡企业卫生. 2022(10): 30-32 . 百度学术
    100. 林旻洁,李瑛,唐婧琼,彭笑菲,窦鹏程,谭攀,赵虹. 结合人文关怀的临床技能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构建探索. 中国医学教育技术. 2022(06): 661-664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4)

图(2)  /  表(2)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922
  • HTML全文浏览量:  2353
  • PDF下载量:  737
  • 被引次数: 104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1-11-21
  • 录用日期:  2022-01-04
  • 网络出版日期:  2022-01-23
  • 刊出日期:  2022-01-29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
x 关闭 永久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