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拔尖创新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李辉雁, 肖莉华, 匡铭

李辉雁, 肖莉华, 匡铭.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拔尖创新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 协和医学杂志, 2022, 13(1): 13-16. DOI: 10.12290/xhyxzz.2021-0724
引用本文: 李辉雁, 肖莉华, 匡铭.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拔尖创新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 协和医学杂志, 2022, 13(1): 13-16. DOI: 10.12290/xhyxzz.2021-0724
LI Huiyan, XIAO Lihua, KUANG Ming.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Mode of Training Top-notch and Innovative Medical Talents in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J]. Medical Journal of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Hospital, 2022, 13(1): 13-16. DOI: 10.12290/xhyxzz.2021-0724
Citation: LI Huiyan, XIAO Lihua, KUANG Ming.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Mode of Training Top-notch and Innovative Medical Talents in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J]. Medical Journal of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Hospital, 2022, 13(1): 13-16. DOI: 10.12290/xhyxzz.2021-0724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拔尖创新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基金项目: 

广州市卫生健康科技重大项目 2022A031005

2021年中山大学重点发展项目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专项 80000-18842270

详细信息
    通讯作者:

    匡铭, E-mail:kuangm@mail.sysu.edu.cn

  • 中图分类号: R-05;G64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Mode of Training Top-notch and Innovative Medical Talents in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

Funds: 

Major Projects of Health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Guangzhou 2022A031005

Special Project for Improving Graduate Education Quality of Key Development Projects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 in 2021 80000-18842270

More Information
  • 摘要: 层出不穷的全球健康挑战对医学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大健康视域下的医学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未来的拔尖创新医学人才之重任。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传承创新医学精英人才的培养模式, 自2018年起探索实施临床医学博士后项目。该项目依托我院首创的且已相对成熟的"专科学院制"进阶式医学人才培养平台, 在现有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方案基础上, 整合高素质多学科交叉融合师资队伍、优化基于目标导向的进阶式培训、考核、评价体系, 全面强化临床医学博士后的临床岗位胜任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 为国家高层次复合型医学精英人才培养提供了参考。
    Abstract: The emerging challenges of global health constantly puts forward new requirements for cultivating medical tal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reat health,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 aims at cultivating top-notch and innovative medical talents for the future. Since 2018, the hospital has been inheriting and innovating the model of training medical elites and has explored and implemented the clinical postdoctoral program. This program relies on the platform of progressive medical training of the relatively mature "college system" initiated by our hospital. By regrouping the high-quality interdisciplinary faculty team, the platform optimizes the "outcome-based" advanced training system and builds effective evaluation and the assessment system, to comprehensively strengthen clinical postdoctoral trainees' abilities of clinical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teaching. The program provides reference for the cultivation of high-level medical elites.
  • 近年来,关于如何界定缓和医疗照护对象的讨论正在悄然展开,并已引起多个领域(包括但不限于临床专业、政策制定、医疗体制改革、法律伦理和投资实业等)专家的关注。本文从推广生前预嘱(living will)的角度就这一问题展开讨论。

    北京生前预嘱推广协会是于2013年注册成立的公益性社团组织。生前预嘱是指人们在健康或意识清楚时事先签署的指示性文件,阐明当其在不可治愈的伤病末期或临终时要或不要哪种医疗照护[1]。目前,世界上所有提供缓和医疗服务的国家和地区,均将生前预嘱以及具有表达个人意愿功能的相似文件作为开展此项医疗服务的合法性前提[2]。缓和医疗相关国家政策、临床实践与理论的发展,则是生前预嘱推广的必要条件。因此,本协会将推广生前预嘱和缓和医疗作为并驾齐驱的两项日常工作。

    2010—2016年,本协会委托多名两会代表(胡定旭、凌峰、陶斯亮、顾晋等)连续数年提案,在中国现有法律环境下推广生前预嘱,以期建立政府指导下全方位分层次的缓和医疗服务。2015年,本协会受邀参加由时任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支持、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开展的全国调研,该项工作围绕如何“推动安宁疗护发展”展开,对多地进行了为期8个月的走访和深度观察。2016年4月,俞正声主持并召开全国政协第49次双周协商座谈会,围绕“推进安宁疗护工作”建言献策。时任协会总干事罗峪平和香港医管局局长、协会专委会主席胡定旭参加会议并发言[3]。在调研和会议准备的过程中,我们竭力主张中国现代缓和医疗应从一开始就把照护对象尽量扩大化,主要依据是缓和医疗的定义一直在变化。

    最广为人知和接受的缓和医疗定义由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 于2002年制定:缓和医疗是一种提供给患有危及生命疾病的患者和家庭的,旨在提高其生活质量及应对危机能力的系统方法;通过对痛苦和疼痛的早期识别,以严谨的评估和有效管理,满足患者及家庭的所有(包括心理和精神)需求[4]。2020年WHO发布了该定义的修订版,简化了语言表述,之前难以翻译成各国语言的措辞也得到纠正:缓和医疗是一种改善患有危及生命疾病的患者(成人和儿童)及其家人生活质量的方法;其通过早期识别,正确评估、治疗疼痛和其他身体、心理、精神问题以预防和减轻痛苦[5]。更新版定义列出了可能需要缓和医疗的最常见病症,但这些常见病症并无一份详尽的清单,疾病本身的诊断也并非获得缓和医疗服务的标准,因此对于缓和医疗照护对象的界定仍存在争议。

    与此同时,国际安宁缓和医疗协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Hospice & Palliative Care,IAHPC)提出了更具专业视角的缓和医疗新定义:缓和医疗是对因严重疾病而遭受严重健康损害的所有年龄段的个人,尤其是对生命终末期患者,所进行的积极全面的照护。该定义旨在提高个人及其家属和照护者的生活质量[6]。尽管这一定义与WHO的定义存在差异,但优先考虑舒适、尊严和共同决策,界定的目标人群为“患有严重疾病的人,不论年龄大小”,并不强调疾病的死亡率,而仅强调其严重性,建议从疾病一开始就实施缓和医疗,此表述符合多数人对缓和医疗的期盼,其一经发布即得到全球180个安宁疗护与缓和医疗组织和学术中心的支持[7]

    通过与调研专家团进行充分讨论,最终大家一致认为,从国家目前医疗体制的实际情况出发,对以癌症为主的终末期患者进行照护(后来被命名为“安宁疗护”)开始,可更快地使国家职能部门找到推广的抓手,具有更好的操作性,也更符合我国国情。而医保支付系统和商业保险等各相关领域在逐步积累数据的过程中,也能够留出充足的计算和决策空间,从而促使缓和医疗理念以更合理的速度长入复杂社会的“肌体”。随后,国家卫生健康委正式发布了安宁疗护标准和管理规范,并陆续推出三批安宁疗护试点城市。自此,安宁疗护作为现代缓和医疗的一部分开始快速发展,使更多人在了解安宁疗护的同时也对缓和医疗理念有了深入了解。从目前所取得的成果来看,这一“小切口”的决策更趋合理,使得缓和医疗的推广更易落实和操作。

    全球老龄化日益加剧、感染性疾病大流行以及战争和气候变化带来的人道灾难,均将继续影响缓和医疗照护对象的界定。各国政府和各类组织将依据自身所处的不同环境作出不同决策,并不断修正和完善。不仅如此,生前预嘱的概念和推广方式也在经历一轮又一轮的更新和变化。

    预立照护计划(advance care planning,ACP)是针对原有生前预嘱概念的迭代性文件。完整的ACP一般包括充分的个人意愿表达、指定的医疗代理人和可被执行的临床医嘱三部分,旨在通过患者、家属(或医疗代理人)和临床医生的充分协商,对诸如临终是否使用生命支持系统、是否充分镇痛等作出最大限度优化患者利益的共同决策。其优点在于可最大限度保障在长期照护机构、养老院、护理院、紧急医疗部门和医院各科室之间完整信息的传送和使用。目前,此类由医护人员主张形成的具有专业特点的措施,已经展现出良好的效果。2019年,由美国政府购买服务的美国生前预嘱注册中心(U.S. Living Will Registry)也因此改名为美国预立照护计划注册中心(U.S. Advance Care Plan Registry)[1]

    鉴于此,未来本协会的生前预嘱推广工作将增添新的重要内容——积极推动在现有法律环境下,在医政医管职权范围内,将统一制作的ACP文本放入住院病案首页,纳入病案级管理。这不仅有利于缓和医疗照护全过程的正确对接,还能够指导临床医护人员深入了解和掌握缓和医疗的基本概念和技能。标准ACP制作流程见图 1

    图  1  标准ACP制作流程[8]
    ACP(advance care planning): 预立照护计划
    Figure  1.  Standard Production Process of ACP

    缓和医疗的本质是对人的尊重,是在科技时代人们对生命本质重新认识的产物,而缓和医疗照护对象的界定亦无可争议地会随着国家经济和文明水平的发展而不断被修正和完善。北京生前预嘱推广协会作为推广生前预嘱和“尊严死”理念的社会组织,秉承“推广生前预嘱,让更多人知道,按照本人意愿,尽量以自然和有尊严的方式离世,是对生命的珍惜和热爱”的使命,殷切而充满信心地期待安宁缓和医疗在不久的将来,能够成为人人享有的基本权利。

    作者贡献:李辉雁负责查阅文献、撰写论文;肖莉华、匡铭负责修订、审核论文。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 [1]

    Rosenberg ME. An outcomes-based approach across the medical education continuum[J]. Trans Am Clin Climatol Assoc, 2018, 129: 325-340.

    [2]

    Philibert I, Blouin D. Responsiveness to societal needs in postgraduate medical education: the role of accreditation[J]. BMC Med Educ, 2020, 20: 309. DOI: 10.1186/s12909-020-02125-1

    [3] 王家源. 我国首个住院医师核心胜任力框架共识发布[N]. 中国教育报, 2018-09-17(3).
    [4] 肖海鹏. 疫情下新医科建设的思考与展望[J]. 中国高等教育, 2021(3): 12-14.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GDJ2021Z1007.htm
    [5] 石羽茜, 李玥, 朱惠娟, 等.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住院医师核心胜任力调查研究[J]. 协和医学杂志, 2021, 12: 136-140. DOI: 10.12290/xhyxzz.20200134
    [6]

    The Accreditation Council for Graduate Medical Education and the American Board of Internal Medicine. The internal medicine milestone project[EB/OL ]. (2014-05-16)[2021-11-13]. http://www.acgme.org/acgmeweb/Portals/0/PDFs/Milestones/InternalMedicineMilestones.pdf.

    [7]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 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办公室关于做好临床医学博士后研究人员培养工作的通知[EB/OL]. (2020-03-31)[2021-07-10]. http://www.chinapostdoctor.org.cn/website/showinfo.html?infoid=ceb19886-fa6c-44c5-b25c-6a0d75e237c7.
    [8] 王冰玉, 宋智, 隗铁夫. 高校附属医院博士后队伍建设及科研能力分析[J]. 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 2021, 34: 199-203. DOI: 10.3760/cma.j.cn113565-20200825-00280
  • 期刊类型引用(28)

    1. 李妍,韩彤昕,毛华伟. 线上与线下医学人文教学结合应用的研究与探索.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25(01): 185-188 . 百度学术
    2. 李研,赵琳琳. 英美医学教育中戏剧元素的人文透视.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25(03): 385-391 . 百度学术
    3. 张慧颖,王锦帆,马宇昊,何源. 新时代中国医学人文研究热点及趋势探析.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25(03): 336-345 . 百度学术
    4. 王红宇,刘金强,丁俊杰,王红,孟志剑,唐聚花,张思森. 医患沟通技能培训在急重症医学住院医生规培中的应用. 中国现代医生. 2024(02): 74-76 . 百度学术
    5. 向琳,王浩辰,黄天宇,何鲲. 基于“医教研德”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口腔种植学教学改革思考与探索. 中国医药导报. 2024(04): 70-73 . 百度学术
    6. 俞婧,王瑞,武云. 基于VOSviewer的我国叙事医学相关文献的可视化分析及启示. 中国毕业后医学教育. 2024(03): 207-213 . 百度学术
    7. 余航,安琪,金李,吴远,陈涛,肖懿慧. BOPPPS教学模式融合课程思政在本科生内科学见习中的应用. 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 2024(03): 349-354 . 百度学术
    8. 周殷华,程瑜,崔昌杰,田晓辉,符隆文,方婵,廖晓星,陈起坤. 医文融合视域下临床医学人文教学体系研究.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24(07): 860-866 . 百度学术
    9. 王京,贺欢欣,董智瑞,董健,赵明东. 住培医师人文素养的培育.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24(20): 186-189 . 百度学术
    10. 敖玲敏,沈菊.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之维与实践之路.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24(12): 120-126 . 百度学术
    11. 王倩,巩红,刘昌,李雁,李研,辛娟,张月浪. 以临床人文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医学人文多元教育渠道的探索. 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 2023(01): 68-72 . 百度学术
    12. 徐燕玲,顾漪. 临床医师医学人文认知现状调查. 中国现代医生. 2023(05): 135-138 . 百度学术
    13. 冯悦,庞维,郑丽,李胜军,孙逊,冯辉. 新医科和新文科交叉融合对免疫学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性改革. 中国免疫学杂志. 2023(06): 1203-1206 . 百度学术
    14. 柳舟,张亮,王璐,朱睿瑶,王慧娟,张静,雷佳羲,詹丽英. 重症医学科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改革与实践.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23(12): 10-14 . 百度学术
    15. 阳磊,彭蓓,张婉丽. 口腔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医学人文教育改革实践. 经济研究导刊. 2023(12): 123-125 . 百度学术
    16. 赵娟,徐斌. 进修医师自身免疫性肝炎临床带教体会. 继续医学教育. 2023(06): 129-132 . 百度学术
    17. 刘琴,何自强,骆佳佳,冯凯娜. 以提升人文关怀能力为导向的护理学导论教学模式应用研究. 沈阳医学院学报. 2023(05): 540-543 . 百度学术
    18. 谢佳君,何勇涛,黄国琼,秦宇彤,王方芳,栗昕,黄春基. 立德树人背景下医学生德育素质培养研究. 中国社会医学杂志. 2023(05): 540-543 . 百度学术
    19. 吕晓龙,严旭,章涵. 以强化人文素养为导向的全科医学生叙事医学课程模式构建. 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04): 33-37 . 百度学术
    20. 吕少春,宋汉君,栾海艳,何穆涵. 基于医学模拟教学的医学生临床能力培养研究. 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 2022(03): 294-297 . 百度学术
    21. 李超. 培养高素质临床医生路径分析. 继续医学教育. 2022(04): 61-64 . 百度学术
    22. 冯矗,陈飞,张树霞,刘古月,李晓宇. 医学人文关怀教育融入外科实习的实践探索. 中医药管理杂志. 2022(11): 88-90 . 百度学术
    23. 高铭,韩涛,池靖涵,杜振兰,杨常栓,侯豫,花少栋. 创新互动式医学人文教育在儿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作用研究.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22(07): 806-810 . 百度学术
    24. 胡艳超,王洪涛,王怡雯,周戬平. 医学人文教育在心血管内科混合式教学中的应用. 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 2022(05): 648-652 . 百度学术
    25. 叶榆莹. 英语电影字幕翻译对医学生人文教育的作用探究. 才智. 2022(33): 62-65 . 百度学术
    26. 陶庆才. 抗疫精神融入医学院校课程思政的研究与实践. 浙江医学教育. 2022(05): 268-270+299 . 百度学术
    27. 张宏伟,熊梓彤,林芷伊. 英国医学人文关怀及其医学教育启示. 农垦医学. 2022(06): 561-564 . 百度学术
    28. 祝贺,敖俊红,杨蓉娅,李海涛. 全媒体时代医学摄影的边界教育在皮肤病与性病科临床教学中的意义. 实用皮肤病学杂志. 2022(06): 367-369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6)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921
  • HTML全文浏览量:  290
  • PDF下载量:  140
  • 被引次数: 34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1-10-31
  • 录用日期:  2021-11-22
  • 网络出版日期:  2022-01-27
  • 刊出日期:  2022-01-29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
    x 关闭 永久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