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广角扫描激光检眼镜在结节性硬化症相关视网膜星形细胞错构瘤检出中的应用研究

张辰茜, 张枝桥, 徐凯峰, 龙琴, 张潇, 杨治坤, 戴荣平

张辰茜, 张枝桥, 徐凯峰, 龙琴, 张潇, 杨治坤, 戴荣平. 超广角扫描激光检眼镜在结节性硬化症相关视网膜星形细胞错构瘤检出中的应用研究[J]. 协和医学杂志, 2023, 14(2): 328-333. DOI: 10.12290/xhyxzz.2022-0476
引用本文: 张辰茜, 张枝桥, 徐凯峰, 龙琴, 张潇, 杨治坤, 戴荣平. 超广角扫描激光检眼镜在结节性硬化症相关视网膜星形细胞错构瘤检出中的应用研究[J]. 协和医学杂志, 2023, 14(2): 328-333. DOI: 10.12290/xhyxzz.2022-0476
ZHANG Chenxi, ZHANG Zhiqiao, XU Kaifeng, LONG Qin, ZHANG Xiao, YANG Zhikun, DAI Rongping. The Application of Ultra-wide-field Scanning Laser Ophthalmoscopy in the Detection of Tuberous Sclerosis Complex-associated Retinal Astrocytic Hamartomas[J]. Medical Journal of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Hospital, 2023, 14(2): 328-333. DOI: 10.12290/xhyxzz.2022-0476
Citation: ZHANG Chenxi, ZHANG Zhiqiao, XU Kaifeng, LONG Qin, ZHANG Xiao, YANG Zhikun, DAI Rongping. The Application of Ultra-wide-field Scanning Laser Ophthalmoscopy in the Detection of Tuberous Sclerosis Complex-associated Retinal Astrocytic Hamartomas[J]. Medical Journal of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Hospital, 2023, 14(2): 328-333. DOI: 10.12290/xhyxzz.2022-0476

超广角扫描激光检眼镜在结节性硬化症相关视网膜星形细胞错构瘤检出中的应用研究

基金项目: 

中央高水平医院临床科研专项 2022-PUMCH-A-196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2016YFC090150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U20A20341

详细信息
    通讯作者:

    张枝桥, E-mail:zhangzhiqiao@sohu.com

  • 中图分类号: R739.7;R445;R774

The Application of Ultra-wide-field Scanning Laser Ophthalmoscopy in the Detection of Tuberous Sclerosis Complex-associated Retinal Astrocytic Hamartomas

Funds: 

National High Level Hospital Clinical Research Funding 2022-PUMCH-A-196

National Ke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rogram of China 2016YFC0901502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U20A20341

More Information
  • 摘要:
      目的  比较超广角扫描激光检眼镜(ultra-wide-field scanning laser ophthalmoscopy, UWF-SLO)与传统彩色眼底照相(color fundus photography, CFP)对结节性硬化症(tuberous sclerosis complex, TSC)相关视网膜星形细胞错构瘤(retinal astrocytic hamartomas, RAH)的检出情况, 评估UWF-SLO在TSC相关RAH识别及随访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至2021年3月就诊于北京协和医院内科和眼科且明确诊断为TSC合并RAH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散瞳前置镜检查结果为参照标准, 比较两种眼底成像技术的TSC相关RAH检出率, 分析可能影响病灶检出的相关因素。
      结果  共24例TSC合并RAH患者参与本研究。在TSC相关RAH病灶检出方面, UWF-SLO(合成"伪彩"双激光通道成像)检出率显著高于9点固视CFP[98.6%(138/140)比65.7%(92/140), P<0.001], 检出差异主要在于对中周部和远周部RAH的检出(P<0.001)。在UWF-SLO病灶检出方面, 单红激光(633 nm)通道成像检出率显著低于单绿激光(532 nm)[52.1%(73/140) 比98.6%(138/140), P<0.001]和合成双激光通道成像[52.1%(73/140) 比98.6%(138/140), P<0.001]。单红激光通道成像中未检出的病灶均为1型RAH, 且病灶检出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中RAH病灶最大厚度显著高于未检出组[(527.3±134.7)μm比(389.7±76.6)μm, P<0.001], 但两组病灶分布及病灶累及深度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812, P=1.000)。
      结论  相较于传统CFP, UWF-SLO可能具有更高的TSC相关RAH检出率, 可考虑将其应用于TSC相关RAH的临床评估。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value of ultra-wide-field scanning laser ophthalmology(UWF-SLO) in tuberous sclerosis complex (TSC)-associated retinal astrocytic hamartoma (RAH) by comparing the detection rate of RAH lesions between UWF-SLO and traditional color fundus photography (CFP).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patients with established TSC-associated RAH diagnosis by the Department of Internal Medicine and Ophthalmology of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Hospital from October 2018 to March 2021 were retrospectively reviewed. The detection rate of TSC-associated RAH lesions between 9-fixation-point CFP and UWF-SLO was compared with fundoscopic recordings as the reference standard. The factors that may affect the detection of lesions were analyzed.
      Results  A total of 24 patients with TSC-associated RAH were included in this study. UWF-SLO (composed pseudocolor dual-channel images) performed better than 9-fixation-point CFP in the identification of TSC-associated RAH lesions[98.6%(138/140)vs. 65.7%(92/140), P < 0.001], especially for RAH lesions located in the mid and far peripheral retina (P < 0.001). In UWF-SLO, red-channel (633 nm) images showed significantly lower detection rate than green-channel (532 nm) [52.1% (73/140) vs. 98.6% (138/140), P < 0.001] and composed dual-channel images[52.1%(73/140) vs. 98.6%(138/140), P < 0.001]. Undetected RAH lesions in red-channel UWF-SLO images were all type 1 RAH, and the lession thicknes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detected group than that in the undetected group [(527.3±134.7)μm vs. (389.7±76.6)μm, P < 0.001], while the location and retinal involving depth of type 1 RAH were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P=0.812, P=1.000).
      Conclusions  Compared to CFP, UWF-SLO may be associated with higher detection rate of TSC-associated RAH and could be applied to the evaluation of TSC-associated RAH.
  • 近10年来,北京协和医院(下文简称“协和”)在医学教学领域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创新和探索,包括试点住院医师培训的“高配版”——临床医学博士后培养项目,开设教学门诊及教学手术,打造精英医学人才;发起并组建了由9家中国顶级教学医院参与的“中国住院医师培训精英教学医院联盟”,研究并发布了涵盖职业素养、知识技能、病人照护、沟通合作、教学能力、终生学习6个方面的首个“住院医师核心胜任力框架共识”,为国家住院医师培训与第三代医学教育体系接轨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和示范;面向新的协和百年,医院亦将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列为重要目标。协和对医学教学的重视、投入及所作出的贡献可见一斑。

    1925年是中国历史上动荡的一年,伴随着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共产主义思潮正极大地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继孙中山先生逝世后,工人学生运动、军阀战争此起彼伏。彼时中国,呈多种模式外国医院并存状态,如以传教为主要目的的英美教会医院,以殖民化为目的的日本医院,而协和则与之不同,是由慈善组织运作的“可以比肩约翰斯·霍普金斯医院的世界一流医院”,其尚处于暴风骤雨袭来前短暂的宁静中,医学教学及临床医师培养等多方面发展仍井然有序、稳步提升。

    本文通过对史实资料进行收集和梳理,回顾了1925年协和的教学组织管理、课程设置、住院医师培养以及教学创新,讨论并总结当时协和在教学领域的特殊机遇、优势与不足。

    通过查阅1925年《北京协和医院院长年度报告》[1],1924—1925年和1925—1926年《协和医学院年鉴》[2-3]以及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档案中心数据库人事档案、照片等资料,收集提取其中与当时相应年度协和院内教学相关的内容,分类整理汇总。

    协和当时尚未设立教学专职部门,教学工作由科室主任和教授直接负责[1-3]。全职带教老师共64人,分别来自内科、外科、妇产科、眼科、耳鼻喉科、神经科、病理科及放射科,各科全职带教老师与住院医师人数比例多超过2∶1(表 1)。医院主要的教学组织者和参与者均毕业于著名医学院校(其中10人毕业于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哈佛大学医学院和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毕业时间相对集中于1910—1920年间,接受了当时最为先进的医学教育。各级全职带教老师和来访的客座教授均积极参与、热情投入,形成了良好的教学氛围。

    表  1  1925年北京协和医院临床带教师资与住院医师分布(n)
    师资/科室 内科 外科 妇产科 眼科 耳鼻喉科 神经科 放射科 病理科
    全职带教老师* 22 9 4 6 6 3 4 10
    住院医师# 7 5 3 2 2 2 1 0
    *包括教授、助教授、襄教授、助教;#含总住院医师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1925年,协和全院共有实习医生25人(包括北京协和医学院学生)、住院医师22人,以及近百位来自国内外其他医疗机构的进修医务人员,其中包括国内医院(26所)、美国及加拿大医院(21所)的护理人员和由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资助的护理Fellow,以及来自北平卫理公会医院(今北京同仁医院)的牙科医学生和来自燕京大学社会学系的实习学生。

    协和的课程设置与同一时期国内其他教学医院相比,全面性和科学性相对凸显。内科、外科、妇产科、眼科、耳鼻喉科、神经科、病理科、放射科、护理部、药剂科、社会服务部均针对医学院学生、住院医师、护士学校护生、进修医务人员开设了丰富课程(表 2),部分科室还开设了面向全院医务人员的课程。科室主任、教授组织开设各类临床教学课程并亲自授课带教,体现了对教学的重视。

    表  2  1925年北京协和医院临床教学课程设置一览表
    科室与部门 课程类型 课程内容 负责人或主讲人 授课方法 授课对象
    内科 必修课 内科学 Oswald Robertson* 讲授、临床见习与实习 2~4年级医学生和住院医师及进修医务人员
    皮肤科学 Chester Frazier
    儿科学 John Hammond
    其他课程 内外科联合教学查房 - 教学查房 内外科医务人员
    外科 必修课 外科学 Adrian Taylor* 讲授、临床见习与实习 2~4年级医学生
    选修课 膀胱与尿道镜、动物模拟手术 谢元甫
    Jeromy Webster
    讲授、操作演示 医学生与住院医师
    军医外科学 Oman 讲授
    外科护理 - 讲授 护士学校高年级护生与进修护士
    提高课 骨科、泌尿外科及胃肠手术技术 - 讲授、手术示教 住院医师与进修医生
    外科局部阻滞麻醉技术 - 示教和实习
    其他课程 骨科义肢制作 - - 院内外骨科技师
    口腔科学 Bert Anderson* 讲授、临床见习和实习 4年级医学生和医院其他科室医生、外院牙科医学生及进修医生
    妇产科 必修课 妇产科学 John Maxwell* 讲授、临床见习 3~4年级医学生
    选修课 妇产科护理 - 讲授 2~3年级护士学校护生
    提高课 - - 讲授 进修医生
    其他课程 围产科学课程 杨崇瑞 讲授 助产士及社会公众
    临床病例讨论 - 病例汇报、讨论 医学生
    眼科 必修课 眼科学 Harvey Howard* 讲授、临床见习和实习 4年级医学生
    选修课 - - 讲授 高年级医学生
    眼科护理课程 Harvey Howard* 讲授、示教 护士学校高年级护生
    与全身健康相关的眼科疾病 李清茂 讲授、示教 全院医生
    提高课程 - - 讲授、示教 住院医师和进修医生
    耳鼻喉科 必修课 耳鼻喉科学 Albert Dunlap* 讲授、临床见习 4年级医学生
    选修课 耳鼻喉科护理课程 - 讲授、示教 护士学校护生
    提高课程 - - 讲授、示教 拟继续深造的4年级医学生
    - - 临床见习,实验室实习 进修医生
    神经科 必修课 临床神经科学和神经病理学 Andrew Woods* 讲授、临床见习 3~4年级医学生
    提高课 腰椎穿刺技术 - 讲授、示教、实习 3年级医学生
    其他课程 临床病例讨论 - 教学查房 4年级医学生
    放射科 必修课 临床放射学 Paul Hodges* 讲授、临床见习 3~4年级医学生
    选修课 放射物理学、放射设备的使用和维护、读片 - 讲授、示教 全院医生
    提高课 - - 讲授 进修医生
    其他课程 联合读片会 - 病例讨论 放射科和内科医务人员
    病理科 选修课 临床病理讨论 Carl TenBroeck* 讲授、示教 医学生及住院医师
    细菌学、血清学、寄生虫学、病理学实验 - 示教、实习 住院医师
    护理部 必修课 护理规范流程 Ruth Ingram* 讲授、示教 所有进修护士
    选修课 护理管理与教学方法课程 - 讲授 全体护士
    英语 医预科学校英语系教师 讲授 工作年限<1年的护士
    药剂科 选修课 药理学与药物学 Alfred Richards
    Bernard Read
    讲授、示教 医学生及住院医师
    其他课程 药学实践课 John Cameron* 讲授、示教、实习 药房学徒
    社会服务部 必修课 社会学 Ida Pruitt* 讲授、见习、家访调研 护士学校3年级护生
    选修课 案例研究方法 - 讲授 燕京大学社会学系1年级学生
    *为科主任或部门负责人;-:具体内容不详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协和教学特色之一是严格的住院医师培养制度,这一制度在从精英化医学院教育到医学专科“大师”的形成过程中起到良好衔接作用,即便是在同年的美国,也仅有29家医院开展了住院医师培训[4]。住院医师培养制度由时任外科主任Adrian Taylor和讲师Jeromy Webster等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医学院(美国住院医师培养制度的发源地)毕业生在协和的内、外、妇产三个科室率先建立[5]。在当时的教学环节中,可以看到很多针对临床专业知识技能以外的能力培养,这些能力培养指向的是全面发展的领军人才。如当年的内科总住院医师戚寿南、外科总住院医师关颂韬,均是未来重点培养对象。总住院医师是住院医师里的佼佼者,在每个科室仅设立一位,除接受严格培训,总住院医师还承担指导和带教低年资住院医师、实习医生和进修医生等责任,其教学能力和管理能力也得到了很好锻炼。与此同时,教学中亦注重医学科普方面能力培养,妇产科总住院医师杨崇瑞参与了医院公共健康科开设的有关妇产科学的社会课程,面向助产士和社会大众举办讲座,这为其后来主持创建北平第一助产学校(共培养500多位专业助产人员,1952年撤销,其附属产院后更名为“东四妇产医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协和内科对门诊患者开展了病种登记(diagnosis file),以方便师生查询学习。由于当时社会动荡导致部分科室门诊量下降,面临教学设备缺乏和相关资源不到位的困境。为改变这一状况,科室充分“发掘内需”,眼科利用1925年2000余例院内会诊病例作为教学资源,开展大量与全身疾病相关的眼科疾病教学,有效缓解了受外部环境影响所致的教学资源匮乏难题。在当时,由于国内医院能够获得的尸检来源一半以上为小于一岁的婴儿,而成人相对较少,病理科作为重要辅助科室,向医院提交了有关鼓励门诊和住院患者签署身后捐献遗体协议的建议,希望增加成人尸检数量以确保教学和研究工作的开展。而协和社会服务部与燕京大学社会学系的合作以及外科聘请驻华军医为客座讲师,亦使得医院与社会、大学之间形成良好资源共享。

    针对有多科需求的患者,协和内科和外科合作开展了每周的联合大查房,通过联合查房共同诊断,拟定治疗方案,并将床旁教学贯穿其中;口腔科、眼科及放射科等科室分别面向其他专业医生和医学生开设课程,皆为跨专业教学的典型实例。外科、耳鼻喉科、眼科、妇产科等科室还为护士学校高年级护生开设专业相关的护理课程,实现了教学中的医护协同。

    妇产科医学生创新性自发组织临床病例讨论会,每周六1次,每次由2名医学生进行病例汇报,提出问题、共同讨论,这种模式能够激发医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吸引众多进修医生旁听,锻炼了医学生的领导能力、管理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神经科为第4年的医学生开设了床旁病例讨论,选择常见多发病,让学生当场完成查体,鉴别诊断,并尝试给出确切诊断及治疗方案,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

    内科根据当时北平地区不断增多的结核、梅毒患者,开设了专病教学门诊,鼓励住院医师和实习医生参加以丰富知识。

    对于临床中的新兴技术,协和积极开展了相关教学培训。由于当时西方国家已开始在外科手术中大量使用诸如普鲁卡因(1904年合成成功)等局部麻醉药物,因此外科特别加强了对于各种局部麻醉技术(如口腔颌面外科的传导阻滞麻醉)的培训,在住院医师中普及新技术。

    针对专业兴趣浓厚的医学生,耳鼻喉科为其专门量身定制提高课程,助力学生未来的专科发展。护理部也为大量进修护士开设了专门的必修课程,以执行统一的护理规范和流程。

    教学相长,历史也证明,这些当年投身教学的管理者、组织者、参与者们,后来均在各自领域成就斐然(表 3)。

    表  3  1925年北京协和医院主要教学组织者和参与者
    照片 姓名 毕业院校 时任职位 成就
    Oswald Robertson 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 内科主任 芝加哥大学内科学系主任,在血液制品储存研究领域作出了巨大贡献[6]
    戚寿南 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 内科总住院医师 曾任南京中央大学医学院院长,中国心血管内科的奠基人[7]
    Adrian Taylor 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 外科主任 美国阿拉巴马大学外科教授
    关颂韬 美国拉什医学院 外科总住院医师 中国最早实施神经外科手术的著名专家[8-9]
    谢元甫 中国哈佛医学院(上海),美国纽约Bellevue医院外科住院医师 外科助教 中国泌尿外科奠基人[10]
    Jeromy Webster 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 外科助教 帮助协和建立了住院医师制度,创立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整形外科,被誉为“美国整形外科教育之父”[5]
    Bert Anderson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牙科学院 口腔科主任 开创了面向北京协和医学院医学生的口腔医学课程,成为耶鲁大学医学院资深教授[11]
    John Preston Maxwell 英国伦敦大学医学院 妇产科主任 曾任中华妇产科学会主席,获得中华民国陆军和海军一等奖章,在骨软化症研究方面贡献卓著[12]
    杨崇瑞 华北协和女子大学 妇产科总住院
    医师
    一生致力于助产教育,中国近代妇幼卫生事业创始人[13]
    Harvey Howard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 眼科主任 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院(圣路易斯)眼科学系创始人,致力于沙眼研究[14]
    李清茂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 眼科襄教授 被誉为中国眼科的先贤之一[15]
    Albert M. Dunlap 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 耳鼻喉科主任 在中国行医42年,热衷教学,被聘为芝加哥大学和香港大学耳鼻喉科客座教授[16]
    Andrew Woods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 神经科主任 美国爱荷华大学医学院心理医学科主任[17]
    Paul Hodges 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院(圣路易斯) 放射科主任 美国芝加哥大学放射学系创始人[18]
    Carl Ten Broeck 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 病理科主任 洛克菲勒研究院动植物病理系主任,美国免疫学会第24届主席[19]
    Ruth Ingram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护理专业)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
    护理部执行主任 协和护士学校校长,美国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护理学院院长[20]
    Ida Pruitt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 社会服务部主任 一生致力于中美文化交流,参与建立工合美国促进委员会为抗日筹款,是老舍名著《四世同堂》的英译者,在美国美中友好协会任要职直至去世[21]
    John Cameron 英国格拉斯哥皇家技术学院药学院 药剂科主任 引入英国药学法规,参与制定和修订第1版至第4版协和医院药品处方集[22]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大厦并非一日建成,在协和100年的历史长河中,几代人在医学教育方面深耕细作,不断开拓、实践、历练、传承,育人之心贯穿始终。

    回顾历史,1925年协和的教学方法主要是传统的知识讲授和床旁教学,尚缺乏统一科学的教学管理和诸如模拟教学、网络课堂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但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在20世纪初接受美国名校医学教育的师资也恰恰是一系列伟大变革的见证者和受益者,这些变革包括19世纪后期植根于物理、生物、化学等基础学科的现代医学理念从欧洲传播到北美,1889年始自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医学院的住院医师培养制度和1910年重新定义美国高等医学教育的Flexner报告[23]等。他们肩负使命,“组团”来到协和,不仅带来了各自领域的知识技术,也带来了当时最先进的医学教育理念和方法。他们以“共通的语言”让协和教学从建院之初就搭上了这场变革的快车,如沐春风、充满活力,在当时社会背景下,孕育出一代精英医学人才。可以说,1925年的协和在教学方面即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且在近百年的历史变迁中,以教学为荣誉、责任与使命的精神一直得到传承和发扬。

    作者贡献:张辰茜负责论文撰写、数据分析;张枝桥和徐凯峰负责研究设计、论文修订;龙琴、张潇、杨治坤、戴荣平负责数据采集。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 图  1   TSC相关RAH的9点固视CFP(拼图)与UWF-SLO影像学表现

    9点固视CFP中可见4个1型RAH病灶(白色箭头),UWF-SLO成像范围更广,除上述病灶外,另可见周边部2个1型RAH病灶(白色虚线圆),病灶均表现为无明显钙化的灰白病灶;TSC、RAH、CFP、UWF-SLO:同表 1

    图  2   不同类型RAH的9点固视CFP、UWF-SLO及OCT影像学表现

    A.1型RAH:位于视盘颞上方,在CFP及UWF-SLO表现为灰白、扁平半透明病灶,OCT表现为神经纤维层增厚伴内层视网膜结构紊乱,病灶处玻璃体视网膜粘连;B.2型RAH:两处病灶均位于视盘,在CFP及UWF-SLO表现为钙化隆起结节,其中较大者呈桑葚样改变,OCT表现为神经上皮层内散在高反射点及蚕食空洞,后方有声影遮挡;C.3型RAH:位于颞下视盘处,在CFP及UWF-SLO表现为灰白半透明病灶中合并钙化结节及空腔,各组成部分在UWF-SLO中显示更为清晰,OCT表现为增厚的神经纤维层中出现蚕食样空腔改变。CFP、UWF-SLO同表 1;OCT: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表  1   两种眼底成像技术对TSC相关RAH病灶的检出情况比较[n(%)]

    RAH定位 UWF-SLO检出数(个) 9点固视CFP检出数(个) χ2* P
    双通道 单绿激光通道 单红激光通道
    后极部(n= 68) 66(97.1) 66(97.1) 39(57.4) 68(100) 0.500 0.480
    中周部(n= 58) 58(100) 58(100) 27(46.6) 24(41.4) 32.029 <0.001
    远周部(n= 14) 14(100) 14(100) 7(50) 0(0) 12.071 <0.001
    总体情况(n= 140) 138(98.6) 138(98.6) 73(52.1) 92(65.7) 40.500 <0.001
    TSC:结节性硬化症;RAH:视网膜星形细胞错构瘤;UWF-SLO:超广角扫描激光检眼镜;CFP:彩色眼底照相;*为双通道UWF-SLO与9点固视CFP的病灶检出率比较
    下载: 导出CSV

    表  2   1型RAH在单红激光通道UWF-SLO中的检出情况

    项目 检出组(n=66) 未检出组(n=67) χ2/t P
    定位[n(%)] 0.416 0.812
      后极部(n= 61) 32(48.5) 29(43.3)
      中周部(n= 58) 27(40.9) 31(46.3)
      远周部(n=14) 7(10.6) 7(10.4)
    MT(x±s, μm) 527.3±134.7 389.7±76.6 4.214 <0.001
    OCT视网膜受累深度 [n(%)] 0.066 1.000
      内层 21(75.0) 11(78.6)
      外层 7(25.0) 3(21.4)
    MT:最大厚度;RAH、UWF-SLO: 同表 1;OCT: 同图 2
    下载: 导出CSV
  • [1]

    Northrup H, Krueger D, International Tuberous Sclerosis Complex Consensus Group. Tuberous sclerosis complex diagnostic criteria update: recommendations of the 2012 Iinternational Tuberous Sclerosis Complex Consensus Conference[J]. Pediatr Neurol, 2013, 49: 243-254. DOI: 10.1016/j.pediatrneurol.2013.08.001

    [2]

    Zhang C, Xu K, Long Q, et al. Clinical features and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findings of retinal astrocytic hamartomas in Chinese patients with tuberous sclerosis complex[J]. Graefes Arch Clin Exp Ophthalmol, 2020, 258: 887-892. DOI: 10.1007/s00417-019-04476-y

    [3]

    Shields J, Eagle R, Shields C, et al. Aggressive retinal astrocytomas in four patients with tuberous sclerosis complex[J]. Trans Am Ophthalmol Soc, 2004, 102: 139-147.

    [4]

    Bernardes R, Serranho P, Lobo C. Digital ocular fundus imaging: a review[J]. Ophthalmologica, 2011, 226: 161-181. DOI: 10.1159/000329597

    [5]

    Carles G, Muyo G, van Hemert J, et al. Combined high contrast and wide field of view in the scanning laser ophthalmoscope through dual detection of light paths[J]. J Biomed Opt, 2017, 22: 1-10.

    [6]

    Kanclerz P, Tuuminen R, Khoramnia R. Imaging Modalities Employed in Diabetic Retinopathy Screening: A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Diagnostics, 2021, 11: 1802. DOI: 10.3390/diagnostics11101802

    [7]

    Turczyńska M, Krajewski P, Brydak-Godowska J. Wide-Field Fluorescein Angiography in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Retinal Vein Occlusion: A Retrospective Single-Center Study[J]. Med Sci Monit, 2021, 27: e927782.

    [8]

    Abadia B, Desco M, Mataix J, et al. Non-Mydriatic Ultra-Wide Field Imaging Versus Dilated Fundus Exam and Intraoperative Findings for Assessment of Rhegmatogenous Retinal Detachment[J]. Brain Sci, 2020, 10: 521. DOI: 10.3390/brainsci10080521

    [9]

    Oishi A, Hidaka J, Yoshimura N. Quantification of the image obtained with a wide-field scanning ophthalmoscope[J]. 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 2014, 55: 2424-2431. DOI: 10.1167/iovs.13-13738

    [10]

    Gomez MR. Tuberous sclerosis complex[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145-159.

    [11] 王雨生, 惠延年. 关于眼底临床分区标准化的建议[J]. 中华眼底病杂志, 1997, 3: 61-62.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HYD703.035.htm
    [12]

    Sherman J KG, Jones W, Nath S, et al. Panoramic Ophthalmoscopy: Optomap Images and Interpretation[M]. 1st ed. New Jersey: Slack Incorporated, 2007.

    [13]

    Nagiel A, Lalane RA, Sadda SR, et al. ULTRA-WIDEFIELD FUNDUS IMAGING: A Review of Clinical Applications and Future Trends[J]. Retina, 2016, 36: 660-678.

  • 期刊类型引用(0)

    其他类型引用(2)

图(2)  /  表(2)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489
  • HTML全文浏览量:  496
  • PDF下载量:  30
  • 被引次数: 2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2-08-24
  • 录用日期:  2022-10-09
  • 网络出版日期:  2023-02-27
  • 刊出日期:  2023-03-29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
x 关闭 永久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