迭代创新赋能新时代高层次复合型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以浙江大学医学院为例

方向明, 韩魏, 许士琪, 阮恒超, 陈磊, 杜悦, 徐凌霄, 俞方, 夏标泉

方向明, 韩魏, 许士琪, 阮恒超, 陈磊, 杜悦, 徐凌霄, 俞方, 夏标泉. 迭代创新赋能新时代高层次复合型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以浙江大学医学院为例[J]. 协和医学杂志, 2022, 13(1): 9-12. DOI: 10.12290/xhyxzz.2021-0718
引用本文: 方向明, 韩魏, 许士琪, 阮恒超, 陈磊, 杜悦, 徐凌霄, 俞方, 夏标泉. 迭代创新赋能新时代高层次复合型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以浙江大学医学院为例[J]. 协和医学杂志, 2022, 13(1): 9-12. DOI: 10.12290/xhyxzz.2021-0718
FANG Xiangming, HAN Wei, XU Shiqi, RUAN Hengchao, CHEN Lei, DU Yue, XU Lingxiao, YU Fang, XIA Biaoquan. Iterative Innovation Empowers the Training of High-level Interdisciplinary Medical Talents in the New Era: Experiences from School of Medicine, Zhejiang University[J]. Medical Journal of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Hospital, 2022, 13(1): 9-12. DOI: 10.12290/xhyxzz.2021-0718
Citation: FANG Xiangming, HAN Wei, XU Shiqi, RUAN Hengchao, CHEN Lei, DU Yue, XU Lingxiao, YU Fang, XIA Biaoquan. Iterative Innovation Empowers the Training of High-level Interdisciplinary Medical Talents in the New Era: Experiences from School of Medicine, Zhejiang University[J]. Medical Journal of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Hospital, 2022, 13(1): 9-12. DOI: 10.12290/xhyxzz.2021-0718

迭代创新赋能新时代高层次复合型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以浙江大学医学院为例

详细信息
    通讯作者:

    方向明, E-mail: xmfang@zju.edu.cn

  • 中图分类号: R-05;G64

Iterative Innovation Empowers the Training of High-level Interdisciplinary Medical Talents in the New Era: Experiences from School of Medicine, Zhejiang University

More Information
  • 摘要: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凸显了复合型医学人才缺乏的现状, 纵观世界医学教育发展史, 高层次复合型医学人才的培养愈发紧迫。锚定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战略目标, 本文以浙江大学医学教育为例, 聚焦与探索新时代高层次复合型临床医学人才的培养模式, 包括: (1)优化"非医本科、八年一贯、两段完整"的医学博士培养模式, 创新临床医学课程体系; (2)创建临床医学博士后培养体系, 整合优质人才和医疗资源的结构与布局, 打造高品质学科交叉背景的师资队伍和创新策源地, 不仅强化住院医师岗位胜任力和前沿交叉领域开拓潜力, 而且保障高层次复合型临床医学人才的可持续发展。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和临床教学基地系列改革建设, 迭代创新服务于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新时代复合型高层次人才强国的战略。
    Abstract: COVID-19 highlights the lack of interdisciplinary medical talents. The international history of medical education shows the urgent need of high-level interdisciplinary medical talents. Anchoring the goal to develop a global center of talents and highland of innovation, this article takes medical education of Zhejiang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focusing on and exploring the training mode of high-level interdisciplinary medical talents in the new era. It includes: firstly, optimizing the training mode of eight-year program for medical doctors with non-medical bachelor degree followed with complete education for a medical doctorate that innovates the curriculum system of clinical medicine; secondly, creating the training system of postdoctor of clinical medicine and integrating medical resources that include high-quality talents and health care system, in order to build a high-quality teaching staff with a interdisciplinarity background and innovative bases. It not only strengthens the residents' competency and frontier creativity, but also ensures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terdisciplinary medical talents. The reform of training mode, curriculum system, teaching staff and clinical teaching bases all contribute to the goal of building a country with interdisciplinary talents that serve the frontier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the world, the major needs of the country and people's health in the new era.
  • 胰岛素于1921年被发现,被视为医学史上最早一批能够展示现代医学神奇力量的药物[1]。1922年,该药被成功用于临床并实现商业化生产,其发现者更是于次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2]。1923年,胰岛素进入中国并被用于临床,至今恰好100周年[3]。在这100年中,胰岛素在糖尿病治疗领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改变了许多患者的人生。

    在胰岛素进入中国之前,北京协和医院首任内科主任麦克林(Franklin C. McLean)等学者曾积极向学界介绍胰岛素的特性与临床试验的最新信息,并试图在华生产胰岛素,但未见有资料详述该段历史[3-4]。值胰岛素传入中国100周年之际,笔者利用馆藏档案、民国医学杂志、北京协和医院年报等史料,撰写短文追溯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希望能够丰富药学史、糖尿病史以及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历史等相关研究。

    1922年5月,多伦多大学胰岛素研究团队在美国医师协会研讨会上报告了自1921年以来的全部实验研究成果,并正式宣布从动物胰腺中提取出了胰岛素,这意味着长久以来被视为“不治之症”的糖尿病有了全新治疗药物。这一消息马上获得了学术界的热烈反响和广泛关注[5]

    然而,当时多伦多大学团队和参与早期实验的加拿大医生们还不能确定胰岛素用于治疗患者时的注射剂量和药物反应等问题。因此,他们决定联合北美一些医学专家共同开展临床研究。所有研究者均在各自的医疗机构独立观察,但会借助通信、会议研讨等形式了解其他人的研究成果并交换意见[6]。胰岛素临床试验的首批专家包括著名内分泌学家、梅奥诊所的怀尔德(Russell M. Wilder)。怀尔德于1922年11月前往加拿大安大略省参加了胰岛素发现者、多伦多大学教授麦克劳德(John Macleod)组织的糖尿病临床专家会议,与其他研究者展开研讨[7]。次年1月末,其团队完成了“胰岛素的临床观察”(Clinical observations on insulin)一文。1923年5月,包括怀尔德在内的第一批使用胰岛素的专家集中在《代谢研究杂志》(J Metab Res)刊发了成果(图 1),此为全球首个有关胰岛素临床应用的专家意见汇总[8]

    图  1  怀尔德等在J Metab Res杂志发表的论文[8]
    Figure  1.  The article written by Wilder and published in J Metab Res

    在总结研究的同时,怀尔德把自己和有关专家使用胰岛素的经验转达给了老朋友、首任北京协和医院内科主任(当时刚卸任北京协和医学院校长)麦克林。1923年2月15日,麦克林汇集了其阅读过的文献以及掌握的专家意见,在中华博医会(China Medical Missionary Association)的学术会议上作了题为“糖尿病胰岛素疗法的现状”(The present status of insulin therapy in diabetes)的报告。这是已知的首篇向中国医学界系统介绍胰岛素的报告,从7个方面对糖尿病的胰岛素疗法进行了介绍[9]:(1)胰岛素发现的历史回顾;(2)胰岛素的化学性质;(3)胰岛素的生理作用;(4)胰岛素在糖尿病治疗中的作用;(5)胰岛素的临床注意事项(此部分资料来自怀尔德);(6)胰岛素的使用指征;(7)总结。可以说,该报告为身在中国的学者们带来了第一份有关胰岛素的详细解读。

    图  2  《博医会报》刊载的麦克林讲稿[9]
    Figure  2.  McLean's speech published in Chin Med J

    对于中国医生来说,他们在了解胰岛素的特点之后,还面临着一个严峻问题——无药可用。麦克林显然也关注到了此情况,并在报告的最后一部分谈及了由北京协和医院内科生产、分配胰岛素之动议。

    早在1921年12月,当多伦多大学研究团队在美国生理学年会上报告先期研究成果时,参会的礼来公司(Eli Lilly & Co.)研究主管、生化博士克鲁斯(George Clowes)就敏锐地察觉到胰岛素作为新药所蕴含的巨大商业价值,会后立即与麦克劳德接洽,表示礼来公司愿与多伦多大学合作,促成胰岛素商业生产。但是,麦克劳德团队并不希望通过胰岛素牟取商业利益,因此拒绝了礼来公司的合作要求。1922年,随着胰岛素临床试验的逐步开展,胰岛素需求量远远超出了多伦多大学以及与其合作的康诺特实验室(Conn-aught Laboratories)的稳定生产能力,多伦多大学的科学家们决定接受礼来公司的合作邀请,同时积极采取措施,尽力规范胰岛素的商业生产。为管理胰岛素的生产技术传播、商业生产许可和专利授权等问题,多伦多大学专门成立了胰岛素委员会[2]。考虑到胰岛素生产带来的巨大商业利润,大部分参与前期临床试验的医学家均赞同由多伦多大学的胰岛素委员会来管理专利,以避免不法之徒通过售卖伪劣的胰岛素谋财[7]

    与此同时,麦克林等也在密切关注着胰岛素的研究发展动向。1922年10月,北京协和医院致信麦克劳德,联系运输胰岛素至中国的相关事宜,麦克劳德将信件转寄给克鲁斯,委托礼来药厂协调此事,并表示:“我认为应该运输一些胰岛素至中国,毕竟我们已经从药理学和临床上确定了该药物明确有效。来自北京的报告能进一步让我们知道胰岛素经过航运后药效如何。”[10]可以看出,此时,麦克劳德也不确定胰岛素在远途海运后是否仍能保持药效。

    根据麦克林的说法,礼来药厂最初拒绝了北京协和医院的要求:“考虑到目前胰岛素只是稳定性不确定的溶液形式,制造商不打算将之运到中国。”远洋运输无望,麦克林进一步表达了北京协和医院想要制备胰岛素的意向:“因此,我们希望自己来制备胰岛素,最初是供我们医院使用……最终,除非同时能有稳定的商业制备(胰岛素)来源,经过专利所有者的同意后,我们希望能遵从美国采取的分配规范,为在中国分配胰岛素作准备。”[9]1922年12月11日,多伦多大学胰岛素委员会决定授权北京协和医院的麦克林负责在中国制造和分配胰岛素[11]。北京协和医院1923年的年报中亦记录了这一事件:“麦克林医生被多伦多胰岛素委员会任命为中国胰岛素分配的监管者。参照委员会的规则,胰岛素只能分配给对这种糖尿病新疗法有充分知识的人。内科准备为所有申请使用胰岛素、又不够资格且没有经验的医生提供培训。”[12]

    在北京协和医院谋划生产胰岛素之际,在美国却发生了另一件事,最终改变了胰岛素委员会的决策,影响了生产胰岛素的进程。1922年末至1923年初,礼来公司完成了重要技术革新,通过调节胰岛素溶液酸碱度大幅提高了胰岛素的稳定性和产量。1923年3月,克鲁斯表示:“礼来药厂生产的胰岛素已足够供应全球使用”[2]。很可能正是由于该技术革新,礼来公司改变了之前的决议,决定向中国出口胰岛素。1923年5月,胰岛素委员会明确表示不向中国授予胰岛素专利[11]。可见,原定的胰岛素生产计划未能成行。7月,北京协和医院开始在临床使用海运来的胰岛素。在病历首页上,书写病历的实习医师、后来成为著名营养学家的侯祥川郑重记载道:“这是我院第一例用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患者!”[3]

    胰岛素在北京协和医院的临床应用,并非仅由礼来公司决定将药物出口至中国这一个动因促成。早在首次介绍胰岛素时,麦克林即郑重预警:目前对胰岛素的化学性质还不够了解,生产方法未达标准化,仍处于试验阶段。在临床应用胰岛素时,医生需应对诸多困难,如注射胰岛素无法像自体产生胰岛素那样有精确的调节机制,因此需要医生在碳水化合物摄入和胰岛素用量之间掌握微妙平衡;胰岛素需多次给药,医生需时刻关注患者是否出现低血糖反应等。理想的办法是频繁监测血糖,但对于居家治疗的患者来说,这根本不可能实现。当时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法只能是“胰岛素在医院使用,且医院必须有足够的实验设施以及运行良好的膳食部门作为后盾;经过一段时间,待饮食量和胰岛素用量基本确定后,患者学会管理自己的饮食时方可带药回家并长期复诊。”[9]1923年,北京协和医院不仅有海运来的胰岛素,还恰好具备了上述条件:在饮食方面,医院早在1921年就成立了营养部(最初名为膳食部),为糖尿病膳食配置奠定了基础。1923年,医院安排了两名糖尿病门诊医生专门研究、准备患者的食物[13]。随着营养科配置日益完备,后由其中的“特膳厨房”为糖尿病患者准备膳食[13-14]。而在血糖检测方面,20世纪初,生物化学逐渐从生理学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领域,血液生化检测也取得了巨大进步。临床血液生化领域最突出的成就之一,是北京协和医学院生物化学系的吴宪与其在美国就读期间的导师、美国生化学家福林(Otto Folin)联合发明的经典测血糖法——Folin-Wu法。1920年,吴宪回国工作后,亲自推广应用了这一简单、快速的测血糖方法[15]。临床血液生化实验部门和营养科的建设是胰岛素在北京协和医院临床应用不可或缺的条件。

    1923年初,麦克林曾估算在中国生产胰岛素将非常昂贵[9],生产胰岛素只是无法进口胰岛素时的临时选择。一旦质量良好的商业胰岛素制剂得以平稳运达且能够满足临床使用需求,生产胰岛素的紧迫性即不复存在。胰岛素的来源问题解决后,北京协和医院内科的医生们开始在临床实践中总结胰岛素用法,中国人的糖尿病临床特点和胰岛素的药物特性也被勾勒得日渐清晰[16-17]。1937年,北京协和医院内科王叔咸发表了中国最早、1949年前唯一一项较大病例数的糖尿病临床研究——《糖尿病:347例中国住院患者分析》,是当时我国糖尿病研究的集大成之作[18-19]。北京协和医院积累的许多糖尿病诊疗经验,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届“糖尿病座谈会”研讨的重要基础[20],而这些临床经验的积累,正是以1923年胰岛素的引介与生产动议为契机的。

    从北京协和医院对胰岛素的引介以及该药在医院投入临床使用的短暂历史中,可以看到一所优秀学术机构的发展远不止追逐前沿热门这么简单。紧密关注学界动态,加强学术交流,推进基础、临床和辅助科室建设等因素均在我国糖尿病诊疗事业的发展中不可或缺。

    作者贡献:方向明提出选题思路,撰写论文;韩魏、许士琪、阮恒超、陈磊、杜悦、徐凌霄、俞方、夏标泉负责查阅文献、补充材料、修订论文。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 图  1   用人单位对浙江大学医学院八年制医学毕业生各项能力的满意度评分

    图  2   普通住院医师与临床医学博士后6项岗位胜任力测试得分比较[8]

    PC:诊疗水平;MK:医学知识;PBLI:基于实践的自我提升;ICS:沟通能力;P:职业道德;SBP:团队协作救治能力;*P<0.05;**P<0.01;***P<0.001

  • [1] 国务院办公厅. 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EB/OL]. (2021-09-17)[2021-11-01].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20-09/23/content_5546373.htm.
    [2] 新华社. 习近平出席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 (2021-09-28)[2021-11-01]. http://www.gov.cn/xinwen/2021-09/28/content_5639868.htm.
    [3] 赵丽娜, 徐凌霄, 韩魏, 等. 浙江大学临床医学八年制办学的探索与实践[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20(1): 1-2, 26.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OGU202001004.htm
    [4]

    Du Y, Xin L, Shi Y, et al. Genome-wide identification of anti-interferon functions in influenza A virus enabling rational vaccine design[J]. Science, 2018, 359: 290-296. DOI: 10.1126/science.aan8806

    [5]

    Zhou QD, Chi X, Lee MS, et al. Interferon-mediated reprogramming of membrane cholesterol to evade bacterial toxins[J]. Nat Immunol, 2020, 21: 746-755. DOI: 10.1038/s41590-020-0695-4

    [6]

    Hsieh WY, Zhou QD, York AG, et al. Toll-like Receptors Induce Signal-specific Reprogramming of the Macrophage Lipidome[J]. Cell Metab, 2020, 32: 1-16. DOI: 10.1016/j.cmet.2020.06.007

    [7] 陈磊, 陈韶华, 方向明, 等. 临床医学博士后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9(4): 17-18. DOI: 10.3969/j.issn.1002-1701.2019.04.009

    Chen L, Chen SH, Fang XM, et al. Clinical Postdoctoral Train-ing Program: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Zhejiang Univer-sity[J]. Zhongguo Gaodeng Yixue Jiaoyu, 2019 (4): 17-18. DOI: 10.3969/j.issn.1002-1701.2019.04.009

    [8]

    Heath JK, Dine CJ. ACGME Milestones Within Subspecialty Training Programs: One Institution's Experience[J]. J Grad Med Educ, 2019, 11: 53-59.

  • 期刊类型引用(9)

    1. 田坤明. 临床型医院到研究型医院转变背景下医师科学家培养的探索. 才智. 2024(14): 113-116 . 百度学术
    2. 张立岩,朱家博,陈光裕,王欣宇,李卓,遇博丰,聂影,孙新. 学科交叉融合培养实践创新型人才的研究. 吉林医药学院学报. 2024(04): 306-309 . 百度学术
    3. 赵娟,毛青,赵平,曹颖,邹丽琴. 基于SWOT分析中国临床医学八年制教育的现在与未来. 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 2024(06): 718-722 . 百度学术
    4. 曹富林,王维,杨丽娜,蒋春婷,张利. 创新发展背景下医学生职业认同指导策略探究. 卫生职业教育. 2023(03): 1-3 . 百度学术
    5. 王涛,辜刘建,向洋. 交叉学科人才培养影响因素的系统结构研究——基于DEMATEL-ISM模型的分析. 高校教育管理. 2023(04): 63-75 . 百度学术
    6. 余想远,李志华. 高级病理生理学核心课程中应用文献报告会教学法的效果研究. 华夏医学. 2023(04): 196-200 . 百度学术
    7. 徐炜,林征,葛锦环. 具有闭环控制的计算机实验体系的构建和实现. 福建电脑. 2022(06): 22-26 . 百度学术
    8. 童攒,陈桃香,王媛,彭碧文,李长勇,王泽芬,严晓红. 小组PK在组织与功能病例讨论教学中的应用. 基础医学教育. 2022(08): 558-561 . 百度学术
    9. 陈迟,朱亚琴,罗茜,孙晓靓,丁敏,康宝丽,徐增光.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全程导师指导能力培训项目的开发设计与实施. 中华医学教育杂志. 2022(08): 701-704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1)

图(2)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222
  • HTML全文浏览量:  320
  • PDF下载量:  102
  • 被引次数: 1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1-10-30
  • 录用日期:  2021-11-22
  • 网络出版日期:  2022-01-27
  • 刊出日期:  2022-01-29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
x 关闭 永久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