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临床与科研相结合:北京协和医学院妇产科学早期发展史(1919—1942)

吴苗

吴苗. 教育、临床与科研相结合:北京协和医学院妇产科学早期发展史(1919—1942)[J]. 协和医学杂志, 2023, 14(2): 442-448. DOI: 10.12290/xhyxzz.2022-0364
引用本文: 吴苗. 教育、临床与科研相结合:北京协和医学院妇产科学早期发展史(1919—1942)[J]. 协和医学杂志, 2023, 14(2): 442-448. DOI: 10.12290/xhyxzz.2022-0364
WU Miao. Combining Education, Clinical Practice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the Early Development of the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of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1919—1942)[J]. Medical Journal of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Hospital, 2023, 14(2): 442-448. DOI: 10.12290/xhyxzz.2022-0364
Citation: WU Miao. Combining Education, Clinical Practice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the Early Development of the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of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1919—1942)[J]. Medical Journal of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Hospital, 2023, 14(2): 442-448. DOI: 10.12290/xhyxzz.2022-0364

教育、临床与科研相结合:北京协和医学院妇产科学早期发展史(1919—1942)

基金项目: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十四五”规划重大突破项目 E2293J01ZY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自主部署项目 E0550111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吴苗, E-mail: wumiao@ihns.ac.cn

  • 中图分类号: R-09; G519

Combining Education, Clinical Practice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the Early Development of the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of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1919—1942)

Funds: 

The 14-Five Year Plan Major Breakthrogh Project of Institute for the History of Natural Sciences, CAS E2293J01ZY

Self-deployment Program of Institute for the History of Natural Sciences, CAS E0550111

More Information
  • 摘要: 北京协和医学院妇产科学践行了教育、临床与科研相结合的约翰斯·霍普金斯医学模式,这一模式培养出的妇产科精英,成为现代妇产科学的积极传播者。他们深刻内化了医学科学的理念,使得现代妇产科学在中国根植并逐步走向专业化和建制化。本研究结合档案、书信、回忆录、报刊等资料,考察北京协和医学院妇产科学早期的教育、临床与科研工作,在此基础上探讨其发展特点和历史影响,以期丰富我国妇产科学史研究。
    Abstract: The Department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of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PUMC) has followed the Johns Hopkins model of combining education, clinical practice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The talents cultivated by this model have deeply internalized the concepts of medical science and actively spread modern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which helps modern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to take roots in China and facilitates their professionalization and institutionalization. This study collected archives, letters, memoirs, newspapers and other materials to investigate the educational, clinical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work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of PUMC, and on this basis, to explore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e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of PUMC, with the hope of enriching the research of the history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in China.
  • 研讨式(Seminar)教学法是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加深其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培养科研思维及能力,以实现“教”与“学”的双重获益。随着我国医学教育体制改革的发展,以Seminar为代表的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模式成为目前主要教学模式[1-4]。然而,Seminar教学法存在流于形式(如变相的问答式教学)、难以保证学生的参与度等不足[5]。案例教学法(case-based learning,CBL)则以典型案例为载体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加深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已广泛应用于医药领域教学实践中[6-9]。然而,典型案例的选取、案例的深度剖析及引导等降低了CBL的实施效果[5]。Seminar教学法与CBL教学法相结合,可提升学生的理论和实践能力,拓展其科研视野, 促进学生按照“理论学习—案例分析—实践思考—知识巩固”这一模式实现专业知识的融会贯通。

    新时代背景下的课程思政是积极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方式。在临床药理学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高尚医德。目前,抗肿瘤药物的临床药理课程教学中存在学生肿瘤药理专业基础知识薄弱、传统讲授方法导致“教”与“学”分离、教材内容陈旧且滞后、学生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因此,本文以部分课程教学为例,探讨“Seminar-CBL-课程思政”创新模式在临床药理学教学实践中的作用,以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实现“教”与“学”双重目标,为优化临床药理学教育提供借鉴。

    以我国自主研发的创新性抗肿瘤分子靶向药物埃克替尼的临床药动学研究为例,指导学生结合“临床药动学”授课内容及各自研究方向进行自我学习,加深对理论知识点的认识和理解,具体教学步骤如下。

    教师在提高自身专业素养的同时应转变思维,提倡“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首先由授课教师进行基础知识讲解,再由小组代表进行专题汇报讲解,内容包括埃克替尼的药理作用及相关机制,文献的目的、方法、结果、结论等,并就典型案例进行交流,阐述文献思路、指出文献中存在的局限性、提出改进方案、开展自我学习或小组学习。最后,由授课教师对本次研讨中的案例进行指导和纠偏、梳理教材中“临床药动学”相关内容。

    在上述“Seminar-CBL”教学基础上,结合我国医药技术的快速发展进程,介绍我国近代自主研发的抗肿瘤分子靶向创新药物埃克替尼,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以埃克替尼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存在个体差异,需制订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为例,阐述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在矛盾普遍性原理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特殊性的唯物主义思想,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强化对祖国医药事业快速发展的人文情怀。在埃克替尼药理作用机制方面,通过讲授开展临床药理学研究中涉及的动物伦理及医学伦理,传递“防病治病、救死扶伤、保护人民健康”的医德医风;通过讲授埃克替尼临床试验中发生的不良事件和及时处置,传递医生、护士、药师、技师等不同科室和专业人员的通力协作精神。

    结合课程特色编写体现临床药理学逻辑特点及课程思政要求的教材,初步建立临床药理学创新授课模式的教学案例库,并成立教学督导组,以创新模式的融入程度、教学方法和思想引导等作为教师教学考核的重要指标。此外,将教学过程中如何体现以下课程思政要素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之一,包括但不限于:“诚信守法”的职业规范、“救死扶伤,医者仁心”的医德医风、“科学严谨”的敬业精神、“不惧艰难,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大公无私,人民至上”的爱国情怀、“以人为本”的价值体现(人文关怀、用药安全、精准用药)等。

    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接受《临床药理学》课程教学的首都医科大学“5+3”一体化2019级共47名学生接受“Seminar-CBL-课程思政”创新模式教学,随机分为5个研讨小组,每组约10名学生。组内成员根据学习成绩及服务意识自荐或推选一名组长,由组长进行任务分工,选择埃克替尼临床药理学研究中的典型案例完成课件制作及主题发言稿。组内成员按照本次研讨的准备程度、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及应变能力,选择其中1人作为代表进行汇报展示,全体组员筹划研讨小论文初稿。

    教师通过考察学生在检索文献及观点提炼、现场演讲及回答问题、与其他学生交流探讨等方面的能力评价“Seminar-CBL-课程思政”创新模式的教学效果。具体评价方式包括教师评分、学生互评,评审专家现场评价等。具体考核指标主要包括论文讲解的正确性、现场幻灯片制作质量、论文逻辑思路、内容凝练程度、回答问题的贴切度等,最终按照得分高低排名,遴选出综合成绩前三名的研讨小组。同时,教师也可邀请高年资教授担任点评人对案例分析及讨论内容进行提问、补充及学术述评,以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熟悉程度。最后,由教师进行全面总结,提出需要改进的环节。

    “Seminar-CBL- 课程思政”创新模式不仅解决了Seminar模式程序化和学生发言不积极的瓶颈问题,且通过典型案例讲解改进了教师主导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整合和理解,营造多学科交叉的学术交流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此外,该模式倡导一种平等的互学助学关系,教师和学生是整个课程的“双中心”;同时,这一综合教学模式可实现学生“理论—实践—理论”的环路反馈,即把理论应用于案例实践,再通过案例实践发现理论的适应性和局限性,提升学生对理论的再认识,有助于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消化吸收。本研究中,通过小组成员集体查阅文献、梳理文献思路、制作幻灯片并现场汇报等形式进行教学,不仅创新授课形式,让学生亲身参与,且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升华了爱国主义教育等思政要素。

    目前该模式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1)教师方面:课前需精心准备课程内容和推荐授课典型案例、需具备一定专业素养和优秀的主持控场能力、易与课程思政要素(仁爱精神、医德医风等)脱节。(2)学生方面:需遵守研讨规则(如Seminar中不同部分的演讲时间、回答问题的逻辑性和严谨性),主动参与度要求较高,需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尝试回答专业问题,积极投入自学互学,共同提高研讨会的质量。(3)其他方面:要求师生课上课下保持互动交流、教学设施设置合理(需设置“回”字型座椅便于师生面对面交流探讨)。

    本文初步探讨了“Seminar-CBL-课程思政”创新教学模式在提升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检索文献并汇报展示的能力、凝练“教”与“学”中的课程思政要素(如仁爱精神、创新精神及职业精神等)等方面的关键作用,助力学生对临床药理学知识的融会贯通,未来仍需进一步获取和分析具体评价指标以明确这一创新模式对于提升学生理论及实践能力的重要价值。

    志谢: 感谢洛克菲勒档案馆提供相关档案,感谢陈达维老师、首都医科大学谷晓阳副教授和上海师范大学姚霏副教授对本文提出修改意见。
    利益冲突:作者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 图  1   《产妇科讲演集》书影

    图  2   1924年协和产科重建后病房设计图[22]

    表  1   1919—1942年协和妇产科学系外籍教员[18-19]

    姓名 国别 最高职位* 教育背景 协和工作时间(年)
    Maxwell JP(马士敦) 英国 教授/系主任 伦敦大学医学院毕业,后在梅奥医学中心和霍普金斯进修 1919—1936
    Ford DE 美国 助教 密歇根大学医学院毕业 1921—1922
    Miles LM(麦尔斯) 美国 讲师 芝加哥大学Rush医学院毕业 1922—1926
    Eastman NJ(伊斯特曼) 美国
    教授/系主任
    印第安纳大学医学院毕业 1924—1929
    1933—1935
    Hoffman PD 美国 助教 康奈尔大学医学院毕业 1923—1925
    Loudenslager PE 美国 助教 宾州大学医学院毕业 1926—1927
    Gordon K(王国栋) 英国 讲师 伦敦大学医学院毕业 1928—1931
    Crooks EM 爱尔兰 助教 贝尔法斯特女王学院毕业 1930—1931
    Moris SW 美国 助教 明尼苏达大学医学院毕业 1933—1934
    Mckelvey JL(麦克韦) 加拿大 教授/系主任 女王大学医学院毕业,后在霍普金斯专修妇产科 1934—1938
    Whitacre FE(槐达科) 美国 教授/系主任 衣阿华州立大学医学院毕业 1939—1942
    *参考《话说老协和》[5]一书中的翻译,协和当时的职位等级为助教(assistant)、讲师(associate)、助教授(assistant professor)、襄教授(associate professor)、教授(professor)
    下载: 导出CSV

    表  2   1919—1942年协和妇产科学系中国籍教员[18-19]

    姓名 最高职位* 毕业院校 出国进修情况 协和工作时间
    (年)
    去向
    吴伟德 讲师 伦敦大学医学院 1916—1918年至霍普金斯进修 1919—1923 香港大学
    杨崇瑞 荣誉讲师 协和女子医学堂 1925—1926年至霍普金斯进修,同时考察英、法、德、荷等地的公共卫生和助产教育 1926—1942 协和公共卫生科,同时在协和妇产科担任荣誉讲师
    王逸慧 助教授 上海圣约翰大学医学院 1926—1928年至霍普金斯进修 1928—1934 上海医学院
    李士伟 讲师 协和 1930—1931年至霍普金斯、纽约产院、麦克吉尔大学进修 1928—1933 南京中央医院
    林巧稚 助教授 协和 1932—1933年至英国曼切斯特大学、伦敦大学医学院进修,1939年至芝加哥大学医学院进修 1930—1942 协和复校后返回协和
    钟品梅 助教 上海圣约翰大学医学院 1931—1932 云南大学医学院
    周穆英 助教 夏葛医学院 1932—1933 上海医科大学
    林崧 助教授 协和 1936—1937年至德国基尔大学、莱比锡大学、柏林大学等地进修 1933—1942 天津妇幼保健院、天津医学院
    柯应夔 讲师 协和 1940—1941年至纽约癌症纪念医院进修 1935—1942 天津中心妇产科医院
    林爱群 助教 协和 1937—1938年至密歇根大学进修 1938—1940 美国
    郭泉清 讲师 齐鲁大学医学院 1937—1941 上海第二医学院
    王鸿文 助教 协和 1941年至霍普金斯进修 1938—1942 重庆中央医院、上海医学院
    熊荣超 助教 协和 1939—1940 上海国防医学院
    曾绵才 助教 上海圣约翰大学 1939—1942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田雪萍 助教 上海圣约翰大学 1940—1941 南京中央医院
    方连瑜 助教 协和 1941—1942 不详
    俞蔼峰 助教 协和 1941—1942 天津医学院
    *表 1
    下载: 导出CSV

    表  3   1919—1942年在协和担任过妇产科住院医师的协和毕业生[19, 21]

    毕业时间(年) 姓名
    1926 李士伟
    1928 凌筱瑛、吴烈中、汤汉志、王世伟
    1929 林巧稚、林元英
    1932 林崧、何碧辉、汪培娲
    1933 柯应夔、魏淑贞
    1934 程育和
    1935 林爱群
    1936 王鸿文、陈本贞、黄翠梅
    1937 熊荣超
    1938 司徒亮、卢青山、方连瑜
    1939 俞霭峰
    1940 严仁英
    1942 康映渠、曾昭懿
    下载: 导出CSV
  • [1] 葛海涛. 全球史的视角下医学教育变革与北京协和医学院的创建[J].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21, 43: 76-83.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RBT202109010.htm
    [2] 颜福庆. 中国医学敎育概况[J]. 卫生月刊, 1934, 4: 14-17.
    [3]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校史(1917—1987)[M]. 北京: 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7: 70-71.
    [4] Bower J. 中国宫殿里的西方医学[M]. 蒋育红, 张麟, 吴东, 译. 北京: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14: 154, 33, 126-128, 145.
    [5] 政协北京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 话说老协和[M]. 北京: 中国文史出版社, 1987: 70-71.
    [6] 董炳琨, 杜慧群, 张新庆. 老协和[M]. 保定: 河北大学出版社, 2004: 141.
    [7] 曧之. 协和医脉: 1861—1951[M]. 北京: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14.
    [8] 李乃适. 马士敦与北京协和医学院妇产科的早期骨软化症研究[J]. 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 2009, 2: 70-72.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GUSS200901018.htm
    [9] 崔军锋, 吴巍巍. 英国医学传教士马士敦在华活动研究(1899—1937)[J]. 海交史研究, 2021(2): 78-89.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HJSY202102007.htm
    [10] 吴苗. 马士敦及其对近代中国妇产科的贡献[J]. 科技史研究论丛, 2018(4): 127-144.
    [11]

    Maxwell to CMB, October 22, 1915, Folder 453, Box 64, FA065[A]. China Medical Board, Inc. records, Rocke-feller Archive Center.

    [12]

    Greene to Buttrick. October 25, 1916, Folder 453, Box 64, FA065[A]. China Medical Board, Inc. records, Rocke-feller Archive Center.

    [13]

    Hawkins to Buttrick, September 30, 1916, Folder 453, Box 64, FA065[A]. China Medical Board, Inc. records, Rockefeller Archive Center.

    [14]

    Hawkins to Buttrick, March 21, May 16, 1918. Folder 453, Box 64, FA065[A]. China Medical Board, Inc. records, Rocke-feller Archive Center.

    [15]

    Buttrick to Maxwell, July 4, 1918. Folder 453, Box 64, FA065[A]. China Medical Board, Inc. records, Rocke-feller Archive Center.

    [16]

    Taylor to Buttrick, July 27, 1918. Folder 453, Box 64, FA065[A]. China Medical Board, Inc. records, Rocke-feller Archive Center.

    [17]

    Flexner to Buttrick, August 9, 1918. Folder 453, Box 64, FA065[A]. China Medical Board, Inc. records, Rocke-feller Archive Center.

    [18]

    1918—1920 PUMC annual announcement[R]. Peking: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19]

    Annual Report of the Medical Superintendent of the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Hospital[R]. Peking: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Hospita, 1921—1940.

    [20]

    Maxwell JP. Report of PUMC Department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1921—1922). Folder 453, Box 64, FA065[A]. China Medical Board, Inc. records, Rockefeller Archive Center.

    [21] Ferguson M. 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和北京协和医学院[M]. 闫海英, 蒋育红, 译. 北京: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14: 229-233.
    [22]

    Maxwell JP.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Department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1924). Folder 454, Box 64, FA065[A]. China Medical Board, Inc. records, Rocke-feller Archive Center.

    [23]

    25th Annual Report of the Medical Superintendent of the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Hospital[R]. Peking: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Hospital, 1933: 45.

    [24]

    Report on the Post Graduate Class in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1925). Folder 453, Box 64, FA065[A]. China Medical Board, Inc. records, Rocke-feller Archive Center.

    [25]

    Maxwell JP. Obstetric and Gynecological Department Report of the Post Graduate Class(1926). Folder 453, Box 64, FA065[A]. China Medical Board, Inc. records, Rocke-feller Archive Center.

    [26]

    Postgraduate Course in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J]. Chin Med J, 1932, 46: 439-439.

    [27]

    Maxwell JP. Report on the visit of some of the continental clinics. May 18, 1925. Folder 453, Box 64, FA065[A]. China Medical Board, Inc. records, Rockefeller Archive Center.

    [28] 马士敦. 产妇科讲演集[M]. 方石珊, 李士伟, 译. 北京: 北平私立协和医学院, 1930: 序.
    [29]

    27th Annual Report of the Medical Superintendent of the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Hospital[R]. Peking: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Hospital, 1935: 47-49.

    [30]

    Annual Report of the Medical Superintendent of the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Hospital[R]. Peking: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Hospita, 1930—1935.

    [31] 马士敦, 钱宝源. 中国的骨质软化病[J]. 齐鲁医刊, 1924, 4: 117-128.
    [32]

    Maxwell JP, Miles LM. Osteomalacia in China[J]. Obstet Gynaecol Sect, 1925, 32: 433-473.

    [33]

    Correspondence. Obituary[J]. BMJ, 1961, 2: 590.

    [34]

    26th Annual Report of the Medical Superintendent of the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Hospital[R]. Peking: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Hospital, 1934: 62.

    [35]

    28th Annual Report of the Medical Superintendent of the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Hospital[R]. Peking: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Hospital, 1936: 47.

    [36] 中华医学会记事编委会. 中华医学会记事1915—2010[R]. 中华医学会, 2010: 22.
图(2)  /  表(3)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326
  • HTML全文浏览量:  49
  • PDF下载量:  42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2-06-30
  • 录用日期:  2022-08-28
  • 网络出版日期:  2022-11-03
  • 刊出日期:  2023-03-29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