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编寄语
ENGLISH ABSTRACT
拥抱学科发展新时代
高志强
作者及单位信息
·
DOI: 10.3760/cma.j.issn.1673-0860.2020.01.001
Embracing a new era of development in otorhinolaryngology head and neck surgery
Gao Zhiqiang
Authors Info & Affiliations
Gao Zhiqiang
Department of Otorhinolaryngology,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Hospital,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Chines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730, China
·
DOI: 10.3760/cma.j.issn.1673-0860.2020.01.001
728
62
0
0
2
0
PDF下载
APP内阅读
摘要

在2020年鼠年新春到来之际,我们真诚地感谢每一位编审专家、作者、读者和编者,正是大家的理解、热爱和支持,才使得我们的学科快速发展,使得我们的期刊业绩屡创新高,使得我们的广大人民群众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疾病得到越来越好的诊治。在此祝愿大家新春愉快、工作顺利,并期待我们所热爱的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在新的一年里取得更大成绩!

引用本文

高志强. 拥抱学科发展新时代[J].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20,55(1):1-3.

DOI:10.3760/cma.j.issn.1673-0860.2020.01.001

PERMISSIONS

Request permissions for this article from CCC.

评价本文
*以上评分为匿名评价
在2020年鼠年新春到来之际,我们真诚地感谢每一位编审专家、作者、读者和编者,正是大家的理解、热爱和支持,才使得我们的学科快速发展,使得我们的期刊业绩屡创新高,使得我们的广大人民群众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疾病得到越来越好的诊治。在此祝愿大家新春愉快、工作顺利,并期待我们所热爱的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在新的一年里取得更大成绩!
在刚刚过去的一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度过了70岁生日,伟大祖国政治、军事、经济、科技诸方面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工作也同其他行业一样,在经历了长期艰难的起步、积累后,步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代。2019年10月10—13日在沈阳召开的第十六次全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术会议,2019年5月23—25日在昆明召开的第四届全国耳科年会,2019年5月9—11日在珠海召开的全国鼻科年会暨第十一届鼻部感染与变态反应疾病专题学术会议 [ 1 ],2019年6月27—29日在南宁召开的全国咽喉年会,2019年7月11—13日在重庆召开的第四届全国头颈外科年会,这些会议无论是会议规模还是学术质量都创下新的纪录,见证了我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事业的快速发展。
《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自1953年8月创刊以来,历经两次停刊,两次复刊,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前辈们不忘初心,一直以促进学术交流与进步和促进学科建设和发展为使命,为我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过去的一年里,《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在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公布的数据显示,影响因子1.378,被引频次2 715次,在10种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核心期刊中均居第1位,综合评价总分90.2分,在2 029种科技核心期刊中居第14位。以上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广大编委、作者、读者等全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同道的共同努力。
进入新时代,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的发展出现了新的趋势,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科总体发展日趋细化,在某些领域趋向融合
由于学科向纵深发展,不断的学科分化出亚学科及更细的分支,在一些大的中心里,耳科、鼻科、咽喉科、头颈外科已经独立建科,耳科又分化出中耳、侧颅底、听力、眩晕等亚专业,并出现了相应的学术组织。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现在下设7个学组,这个数目可能还将继续增加。细化的分科使我们有机会在一个领域精耕细作。但在另外一个方面,由于病变治疗的需要,部分学科出现了相互融合的趋势,如随着同道驾驭外科技术能力的增强,显微镜、内镜外科的逐渐发展成为稳定的可重复的技术体系,颅底部位解剖从各个角度被描述,鼻颅底外科、侧颅底外科的界限已越来越不清晰,出现了融合的趋势,而且与相关学科如神经外科、颌面外科、骨科、血管外科等相关专业也出现了融合的趋势。早在1999年,因为头颈肿瘤的治疗从单纯外科治疗转变为多学科、多手段的处理模式的需要,美国两个头颈外科学会合并,成立了"美国头颈肿瘤学会"。在我国历经几代前辈的努力下,2005年《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更名为《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7年"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更名为"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实现了学科内涵与外延的扩展,这是患者疾病治疗的要求,也是学科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结果。
二、先进设备和器械在学科发展过程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作为一个对技术操作要求很高的学科,相对于其他专科更加依赖于设备和器械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显微镜应用到耳科产生了现代耳外科及侧颅底外科,70年代内镜在鼻科的应用,产生了功能性鼻内镜外科。事实上早在1967年Mer等 [ 2 ]就用可弯曲的纤维鼓室镜检查鼓室内病变,并且第1次使用了"耳内镜外科"这一名词。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耳内镜仅限于简单的检查而不能有更大的作为,这不是受限于医生的操作技术,而是受限于内镜的图像质量不够清晰。耳内镜技术近些年的迅速发展主要得益于相关工程技术的进步,这使得内镜图像变得更加清晰。未来随着人的耳鼻咽喉头颈部解剖、生理、病理、生化等基础医学领域的逐渐完善,本领域的新的治疗技术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新的革命性的先进设备和器械的产生。
三、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寿命的延长对于耳鼻咽喉头颈部位疾病的治疗提出更高需求
耳鼻咽喉头颈部位疾病导致的功能缺陷或不适,不仅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也影响了患者的生产和生存的能力。例如,从事农业生产时,患者听力下降几乎不影响田间劳作,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大部分农民转变成产业工人,团队化生产必然要求良好的沟通,对仪器设备的操作有时也对听力有一定要求,因此听力不佳就成为影响人们就业和工作的重要因素。同样,人们对发音、睡眠、呼吸、嗅觉等方面的需求,都要求我们不断地更新知识,改善诊疗效果。同时具有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诊治需求的患者也大量增加,我国目前每年新增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专科医院150余家,并以每年2~3家的速度增加,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不再是人们心目中的"小科",而是成为了有着巨大诊治需求,有着较高技术能力要求,有着巨大发展空间的"大学科"。
四、临床技术以及基础研究领域与欧美发达国家的差距正在迅速缩小
我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领域在临床技术以及基础研究领域与欧美发达国家的差距正在迅速缩小,主要表现为涌现出了一批有影响力的学术成果,这些学术成果发表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杂志上;同时涌现出一批有影响力的中国学者,他们在国际学术组织中担任了重要职位;还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外科医师,他们在有影响力的国际会议和学习班上展示了外科技术,并争取到了一批有影响力的国际学术会议在中国举办;此外,我国学者参与国际学术交流的规模和程度前所未有地提高。现在的特点是,已经很难出现"在哪个地方学习一项技术就可以在国内一直领先别人很多年"这种现象了。
针对学科新时代的特点,我们这一代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人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不断努力完善知识结构,自觉养成敏锐的专业领域洞察力和豁达宽容的人生观。注意学习神经外科、口腔颌面外科、基本外科、胸外科等相关学科的先进技术和做法,注意团结相关学科的同行,尤其注意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内不同专业组之间相互学习和扶持。德国著名科学家普朗克有一段名言:"科学是内在的整体,它被分解为单独的整体不是取决于事物的本身,而是取决于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性。实际上存在着从物理到化学,从生物学和人类学到社会学的连续的链条,这是任何一处都不能被打断的链条。"我们应该拥有更加宽广的胸怀,更加客观的认识学科分化和融合的历史洞察力,以为患者制定最佳治疗方案为出发点,按照学科发展的科学规律组织学科结构,促进整个学科的健康发展。(2)注意本学科内镜、显微镜、导航等新技术新功能的学习,充分发挥其作用,更加注意学习微传感、电子、生物等新技术,注意先进设备、器械与机体相互作用原理应用的基础研究,注意与医学上下游产业的合作,产品注册证将会成为临床技术领先的最有力证明。正确理解和落实中央"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要求,促进临床诊治、技术培训、科学研究与设备研发4个方面相互支持、相互融合、协调发展,形成门类齐全、可持续发展的学科群,形成我国学科群建设的规模优势。(3)充分认识人们生产生活方式改变对于耳鼻咽喉头颈部位疾病治疗需求和疾病谱的改变,从学科组织、科室空间布局、设备支撑、技术组织等方面入手,从服务效率、诊治效果等多个维度,不断提升患者的就医体验,服务于新时代人民健康需求,服务于国家健康战略。(4)树立"领先中国,就是领先世界"的认识、勇气和担当,充分利用国家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的大好时机,敢于挑战学科难题,敢于独立思考,以治疗结局为导向,不断研发新技术。当然,也要更加刻苦地在基础研究、医学人文、管理机制等方面向所有先进国家学习。
总之,我们正处在学科深分化、大融合、大发展的新时代,正处在奋力实现中国梦的新时代,肩负着保障14亿中国人民耳鼻咽喉头颈部位健康的光荣使命,全体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同仁必将携手同心,珍惜历史机遇,促进学科发展,拥抱新时代!
参考文献
[1]
方祎陆美萍万文锦,. 2019年全国鼻科年会暨第十一届鼻部感染与变态反应疾病专题学术会议纪要[J].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19,54(10):793-798. DOI: 10.3760/cma.j.issn.1673-0860.2019.10.018 .
返回引文位置Google Scholar
百度学术
万方数据
[2]
Mer SB , Derbyshire AJ , Brushenko A ,et al. Fiberoptic endotoscopes for Examining the middle ear[J]. Arch Otolaryngol, 1967,85:387-393.
返回引文位置Google Scholar
百度学术
万方数据
备注信息
A
高志强,Email: nc.defmoabc.aniseelllat
B
作者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评论 (0条)
注册
登录
时间排序
暂无评论,发表第一条评论抢沙发
MedAI助手(体验版)
文档即答
智问智答
机器翻译
回答内容由人工智能生成,我社无法保证其准确性和完整性,该生成内容不代表我们的态度或观点,仅供参考。
生成快照
文献快照

你好,我可以帮助您更好的了解本文,请向我提问您关注的问题。

0/2000

《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SparkDesk 用户协议》 | 《SparkDesk 隐私政策》

网信算备340104764864601230055号 | 网信算备340104726288401230013号

技术支持:

历史对话
本文全部
还没有聊天记录
设置
模式
纯净模式沉浸模式
字号